中國證券業協會日前發布《自律管理措施和紀律處分實施辦法》、《自律監察專業委員會組織規則》和《自律監察案件辦理規則》三個有關自律監察的規則,證券業協會會長陳共炎就此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是我國證券行業有史以來最規范的時期,行業的社會形象有所改善,但仍有少數證券公司和部分從業人員誠實守信意識淡漠、社會責任不強,不能客觀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加強自律監察就是要督促行業自省、自律,做到讓投資者放心、讓社會放心、讓管理部門放心。下一階段,協會將健全執業檢查工作機制,完善聯合執業檢查機制,強化自律監察工作。
中國證券報:證券業協會發布三大規則,有什么現實意義?
陳共炎:近年來,協會不斷加強自律管理和規則建設。截止到2012年6月底,現行有效的自律規則共有107件,初步建成了較為完善的自律制度體系。2011年,新一屆協會提出要“著重提高自律規則的執行效力,全面加強自律管理力度,實現協會歸位盡責”。此次發布的三個自律監察規則不僅是協會踐行“自律、服務、傳導”職能,強化自律規則執行效力、進一步歸位盡責的體現,也是為證券公司創新發展保駕護航的一項具體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加強自律監察是促進證券行業進一步增強誠信意識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客觀需要。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加強行業自律監察是行業取信于公眾、立足于社會的重要手段之一。自律不嚴不但會損害市場參與主體特別是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也會成為制約資本市場的發展因素。因此,加強自律監察誠信建設始終是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我國證券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曾經一度出現過較為嚴重的問題,少數證券公司和部分從業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給行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損害了行業形象。
經過連續多年的綜合治理之后,證券行業的規范運作水平顯著提高,可以說當前是我國證券行業有史以來最規范的時期,行業的社會形象有所改善。但是仍有少數證券公司和部分從業人員誠實守信意識淡漠、社會責任不強,不能客觀地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加強自律監察就是要督促行業自省、自律,做到讓投資者放心、讓社會放心、讓管理部門放心。證券行業發展的目標是要強化證券公司的市場主體地位,提高證券公司服務資本市場、服務客戶和實體經濟的中介能力,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推動資本市場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證券行業必須自律、自重、自強。
郭樹清主席在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上強調,證券公司應切實履行行業責任、社會責任和市場責任。7月25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暫行辦法》,首次正式把“誠信”納入監督管理的范疇,建立了一整套誠信信息的界定、歸集與公開查詢。監管部門的誠信監督、管理,市場機構的自我誠信約束,失信懲戒、約束,守信激勵、引導等制度機制,在通過對市場主體誠信信息公開、查詢,強化對失信進行懲戒、約束的同時,建立了信息主體合法權益保護的相關制度。按照《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協會對會員公司和從業人員的自律懲戒及獎勵信息是證券期貨市場誠信信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協會作為行業自律組織,在指導、推動、監督行業誠實守信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應發揮更大的作用。發布三個規則,不僅是強化行業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的客觀需要,也是協會“歸位盡責”履行社會責任的具體表現。
第二,加強自律監察是以合規促發展、為創新保駕護航的重要措施。證券公司在創新過程中難免會有失誤或出現一些問題。對于創新中出現的問題或失誤,需要合理區分是操作失誤還是有意違規,對于操作失誤要有容錯機制,消除行業創新的后顧之憂,但對于有意違規,需要加強自律監察。莊心一副主席指出,證券公司創新要“打開空間、守住底線”。這里所說的底線,就是要守住合規的底線、風險的底線。證券公司的創新行為要合法合規,不能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創新風險要可測、可控、可承受,不外溢,不形成社會性、系統性風險。從協會的角度,守住底線,就是要通過加強行業的自我約束,保障行業始終沿著正確軌道創新發展。
協會在制定三個規則過程中,對原有的90多個自律規則中涉及自律懲戒措施的條文進行了系統梳理及歸并,結合行業實際,明確了自律懲戒措施的劃分標準、種類、實施原則等問題,使得自律處分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制定規則過程中明確了“懲戒與行業發展相協調”、“個人責任與機構責任相區分”、“懲戒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對會員的紀律處分上,采取嚴格的程序,堅持審慎、客觀、公正的原則,明確規定對會員的紀律處分需經協會理事會表決通過。上述原則和程序,體現了公平性、合理性和適度性,代表了行業對市場新的發展階段更深刻、更客觀的認識,也對自律管理理念賦予了新的內涵,即在加強自律管理的同時,為推動行業的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第三,加強自律監察是強化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的必要手段。近年來,協會通過制定相關自律規則,規范會員公司和從業人員的執業行為,及時處理會員單位、詢價機構及從業人員的違規行為,進行信息公示和風險提示,加大投入提高投資者教育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強投資者保護的作用。但從協會已經實施的處分看,主要是針對參加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人員、詢價對象等的違規行為,對其他行為的監察工作尚未全面展開。此次三個規則的出臺,既包括了協會自律處分的實體規則,也包括了程序規則和組織規則,構建了一個統一的自律處分體系,為協會全面查處證券業違法違規行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利于進一步規范證券行業行為,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中國證券報:三個自律規則有什么特點?
陳共炎:此次出臺的三個規則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實體規則、組織規則和程序規則三位一體,共同構建協會自律懲戒措施的規則體系,標志著協會自律監察工作進入制度化、規范化階段。
二是實施懲戒措施時,注重區分個人行為和機構行為。美國金融行業監管協會(FINRA)是全球最大的證券自律組織,其執法實踐表明,自律懲戒主要是針對個人,個人的違規行為數量遠遠超過機構。從2007年至2011年的五年中,FINRA對機構處以取消會員資格的數量分別是16家、19家、20家、14家和21家,而對個人實施注銷執業證書的分別是338人、363人、383人、288人和329人;對機構采取暫停執業的數量分別是5家、0家、1家、1家和0家,而對個人采取暫停執業的數量分別是288人、321人、363人、428人和475人。個人違法違規行為在何種情況下應追究機構責任,這是個復雜的問題。協會在實施自律懲戒措施時,堅持將個人責任與機構責任區分開。根據自律管理對象違法違規的事實,對個人行為與機構行為加以區分,這對保護行業創新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堅持陽光執法。組織規則和程序規則主要是規范協會執法部門的執法行為,充分保護自律管理對象的知情權、陳述申辯權、申請回避權、復查或復核權,讓協會辦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經得起檢驗。
四是堅持自律處罰與行業發展相協調原則。實施處罰不是目的,自律監察的目的是要督促行業自我警醒、自我評估、自我檢討、自我修復,最終服務于保障和促進行業創新與規范發展。
五是遵循懲戒措施與過錯相適應原則。對自律管理對象處以自律懲戒措施時,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協會自律規則為準繩,要與違法違規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督促自律管理對象規范執業。
中國證券報:下一階段,協會如何推動自律監察工作的開展?
陳共炎:三個規則的出臺,解決了協會自律監察工作有規可依問題,具體效果如何,關鍵在于執行。下一階段,協會將采取兩方面措施強化自律監察工作。
一是健全執業檢查工作機制。建立專門的執業檢查機構,加大對會員單位和從業人員違反自律規則和職業道德行為的查處力度,對那些有損行業形象、危及行業誠信、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采取零容忍態度,堅決予以查處。
二是完善聯合執業檢查機制。2011年,協會與證監會機構部、深圳專員辦合作探索建立了聯合執業檢查機制,初步形成了協會自律監察通過案件移送機制連接行政監管,通過執業檢查連接會員自律的案件發現機制,為加強自律監察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階段,協會將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繼續探索聯合檢查機制,不斷提高自律規則的執行力,維護自律規則的嚴肅性,增強自律管理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進一步凈化證券市場環境,維護證券行業的“三公”形象,樹立投資者對證券市場的信心。
此外,協會將按照《證券期貨市場誠信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職責,做好會員公司和證券從業人員自律懲罰等誠信信息的采集、登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