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顯示,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1.8%。其中,城市上漲1.9%,農村上漲1.5%;食品價格上漲2.4%,非食品價格上漲1.5%;消費品價格上漲1.7%,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這是兩年多來,CPI首次步入“1”時代。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7月份,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9%,購進價格同比下降3.4%。
正常情況下,CPI、PPI同進同退,是一件好事,對政策的把控和調整也非常有利。但是,中國經濟現狀顯然難以用“正常”二字來概括,也就是說,同進同退所表現出來的并不是令人放心的格局。CPI步入“1”時代,更多的是因為居民對經濟環境的恐慌和擔憂,加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完善、減稅等方面的措施沒有跟上,不敢消費的現象比較嚴重,造成CPI走低。相反,如果經濟步入平穩增長通道,CPI極有可能出現反彈。這就告訴我們,“1”時代極有可能是短期現象。只要后幾個月經濟保持平穩,今年全年CPI指數預計在2.5%至3%之間。
PPI仍堅守于“2”時代,且跌幅創5個月來新高,則不能不讓人憂心忡忡。因為,作為衡量經濟景氣度的重要指標之一,自今年3月份以來,一直處于下跌通道,且跌幅逐月趨高,說明經濟下行的趨勢還是比較嚴重的。尤其是工業企業,困難比想象的要多,問題比預想的要復雜。眾所周知,從去年下半年起,各種穩定增長的措施就開始頻繁出臺,近幾個月來,更是在項目審批、資金投放等方面放寬了政策、提高了效率、加快了速度,但效果似乎并不明顯。
更令人擔心的是,從目前已經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看,其著力點仍然是投資,特別是非生產性投資。這也意味著,即便這些政策措施能夠讓經濟走出下行通道,甚至增幅重回“8”時代、“9”時代,但是,基礎并不扎實。因為,生產性投資,尤其是對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關系密切的投資,并沒有取得明顯進展,民間投資者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如果這種格局不打破,那么,經濟企穩回升可能留下的隱患、帶來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價格,又有可能再次出現結構性上漲現象。接下來,政策調整的難度也會加大。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決不是貨幣政策能否放松,而是實體經濟能否復蘇。只要實體經濟不能真正復蘇,經濟復蘇的基礎就不牢固,困擾中國經濟的問題就沒有得到真正解決。
所以,CPI重回“1”時代,真的不足為喜。相反,PPI仍堅守“2”時代,更讓人愁腸百結。如何在穩定價格、穩定CPI的同時,讓實體經濟“火”起來、讓PPI“熱”起來,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不要只把眼睛盯住貨幣政策的放松,而要看政策的針對性,不要只喊結構性減稅,而要看稅減給了誰,不要只說重視實體經濟,而要看為實體企業做了什么,不要只把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停留在書面上,而要看對民間資本開了多大的門、松了多少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