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隨著二級市場不斷走低,呼吁停發新股的聲音又高調起來了。一網站就此發起調查活動,據說吸引了上萬投資者,80%的人投票贊成停發新股。停發新股真的能提振股價,讓二級市場牛起來嗎?
投資者呼吁停發新股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歷史經驗;二是停發新股可以改變二級市場“供大于求”的格局。事情真是這樣嗎?
歷史告訴我們什么
在20余年不長的A股歷史上,停發新股倒是家常便飯。資料表明,A股市場至少出現過6次新股停發:
第一次發生在1994年7月21日-12月7日。新股停發期間,滬指在當年7月29日見底325.89點后,于同年9月13日漲至1052.94點。這次停發發生在1993年以來熊市的末期,雖然大盤大幅反彈,但2個月不到又重現低迷,滬指回到500點附近。第二次從1995年1月19日到6月9日,停發新股不足5個月。當年2月7日滬指見底524.43點后震蕩上行,5月22日最高摸至926.41點。這一次新股停發只是第一次之后的一個小插曲,唯一的結果是滬指在1995年5月的月K線上留下了長達226點的上影線。其后,市場重現弱勢。第三次是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6個月內僅有兩只股票發行,這段時間也被市場視為“暫停”新股發行。期間大盤有所反彈,從6月的最低點625點漲至9月最高點792點。10月后,大盤繼續下跌到500點附近。
如果將這3次新股停發連起來看,我們發現,實際上,滬指從1994年9月的反彈高點1052點之后又持續了16個月的熊市,直到1996年1月。可以說,是市場的低迷讓新股發行停止了,但停發新股并沒有挽救股市。
第四次新股停發于2004年8月26日開始,于2005年1月23日結束,大盤先是反彈至1496.21點,隨后跌至1200點附近。第五次是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因為股改的啟動,新股發行暫停了一年。滬指于2005年6月6日見底998.22點。
這兩次新股停發出現在2001年之后的大熊市當中。其中,第四次的結果是滬指在當年9月的K線上留下了長長的上下影線,顯示除了大幅震蕩、宣泄情緒、讓人有點快感之外,市道低迷局面沒有改變。而第五次停發也同樣沒有改變市場趨勢,滬指還創出了998點的新低。
第六次從2008年9月16日到2009年6月29日。這一次發生在6124點之后的熊市中,停發新股時滬指跌破了2000點,處在熊市末端。到1664點,滬指下跌超過70%。其后股市大幅上漲到3478點。可以肯定,這不是停發新股促成的,而是大幅下跌與4萬億投資等刺激政策的結果。
總結這6次停發新股與市場表現之間的關系,可以得出幾點結論:第一,新股停發都發生在熊市末期;第二,停發新股后,指數都出現反彈,但為時不長,長則三兩月,短則三兩周,根本沒有改變下跌趨勢;第三,停發新股之后市場走牛不是新股停發的功勞,而是經濟轉勢的結果;第四,管理層之所以停發新股,不是因為停發能救市,而是因為市場低迷。
“供大于求”的邏輯錯謬
投資者呼吁停發新股的第二個理由是二級市場供大于求,停發新股可以緩和市場供求關系,改變對二級市場不利的失衡狀態。很明顯,這樣的邏輯來源于商品市場的供求定律。
眾所周知,在商品市場,一旦供大于求,原來的均衡關系就會被破壞,導致價格下跌;而一旦供給減少,價格就會上漲。
但是,我們同時要明白,“供給增加,價格下跌;供給減少,價格上漲”的需求定律是建立在商品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上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對于一個饑腸轆轆的人而言,第一個蘋果的效用是100%,但是其后每個蘋果的效用是下降的,等吃到第五個蘋果時,其效用也許下降為零。因為他已經吃飽了,不再需要了。所以,當一種商品在滿足了市場需求后,供應的增加必會導致價格下降。
然而,資本市場上并不存在類似的關系,不受“供給增加,價格下跌;供給減少,價格上漲”規律制約。原因很簡單,投資資本市場的目的是贏利,而人們賺錢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這一點恰恰與商品效用下降相反。也就是說,只要能帶來利潤,股票是越多越好。
由于不存在制約股票需求的邊際效用下降規律,從整個市場來看,也就不存在“供求均衡”狀態。人們不可能計算出實際市場中股票供給等于需求的均衡位置,哪怕計算出理論上大概的位置也是不可能的。不存在均衡的可能性,沒有比較的基點,也就無所謂“供過于求”,更沒有“求大于供”之說。股價下跌是因為贏利能力下降;股價上漲是因為贏利預期向好。如果經濟形勢向好,市場預期向好,四面八方的錢會蜂擁而來,直至背離基本面,股價才會掉頭向下。相反,如果經濟前景暗淡,上市公司贏利大幅倒退,股票再少,也不會有人去買,直至跌無可跌,股價低到與基本面脫節。因此,股價的漲跌完全取決于公司的贏利預期,與股票供給沒有因果關系。
新股停發的基本條件
也許,市場認為,出于順從民意的考慮,為了拯救二級市場,管理層過去6次叫停了新股發行。這次管理層態度有變,堅持新股發行市場化原則,沒有順從市場呼聲而停下新股發行步伐。然而,當今形勢下,起決定作用的不是管理層的態度,而是市場面臨的新格局。過去停發新股都發生在熊市末期,那時市場低迷,股價低廉,新股發行無利可圖。如今,即使二級市場低迷,但中小板、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仍然不低,新股發行仍是有利可圖的選擇。加上經濟轉型、技術升級的壓力以及中小企業間接融資的困難,對大批中小企業而言,IPO仍是上佳選擇。所以,要想停止新股發行,只有一個條件,即二級市場進一步下跌,讓新股變成燙手山芋。當然,管理層也可以假借民意而停發新股。只不過,這樣也挽救不了二級市場下跌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