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統計局發布的7月份制造業PMI數據為50.1%,環比繼續下跌,創出8個月來的新低。在二季度GDP增速降至7.6%之后,如果PMI繼續下行,下半年“穩增長”的任務可能會更加艱巨。
今年初以來,隨著增長壓力加大,CPI也出現回落,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穩增長”政策。除年內兩度降息和下調存準外,還在大力推進結構性減稅、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并出臺各種促進消費和投資舉措。
對照近5個月PMI數據的持續低位徘徊,筆者認為,“穩增長”最好從提升經濟效率的角度入手,加大減稅幅度、激活民間資本,從而讓中國經濟重回佳境。而目前的經濟領域存在的困境也值得注意。
一是要防止貨幣政策出現“流動性陷阱”。低利率狀態不足以激發企業的投資活動和個人的消費欲望。由于前幾年的天量信貸擴張,使得不少領域陷入產能過剩的境地,以公共部門主導的投資擴張,也面臨瓶頸突破的問題。而民間投資更是因為成本飆升、資產泡沫而降低了進入實體經濟的熱情。
二是減稅等惠及民間資本的政策有待進一步提速。“新36條”雖頒布兩年多了,但民間資本似乎依然在等待重回實體經濟的大好機會降臨。而一直被各界寄予厚望的減稅政策,盡管在推進過程當中,但財政收入、稅收依然維持著較高的增長規模。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達到6.4萬億元,這一數字是不是還有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中國經濟要走向以創新帶動效率,消費旺盛、民間活力四射的新路子,才是保證經濟迎來新一輪嶄新增長周期的好辦法。而當務之急,就是從進一步落實“新36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