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而且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響或抑制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消費,這對擴大消費需求極為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也成為黨和政府解決民生問題的重中之重。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已影響到城鄉居民正常的生活消費,不少消費者的消費變得更謹慎和小心,對食品安全對人體的影響憂慮重重,一些人減少了食品消費量和外出就餐,一些城里人甚至自產自銷有關食物,這些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正常的生活消費。
食品安全抑制居民的正常消費值得重視
長期以來,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老生常談的話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人民群眾在吃飽穿暖之余更關心的是怎樣吃的更安全,生活得更健康。然而,近年來惡性事件卻頻頻出現,尤其是自去年以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接連不斷,此起彼伏。今年的“毒膠囊”、“地溝油”等事件頻頻發生,尤其是在食品生產經營中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等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使居民覺得防不勝防,已成為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
食品安全事件使民眾對我國消費環境的安全性信心受損,農村市場仍是偽劣商品泛濫,消費環境對相關消費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覷。食品安全問題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健康,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抑制了居民的正常消費,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全面持久整治。
食品安全正在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一次次食品安全的突發事件,在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同時,其所帶來的某些變化,亦十分耐人尋味。一浪高過一浪的食品安全事件,使人們對自己的餐桌飲食話題變得十分沉重,尤其是一些心目中的所謂名牌產品也位列不安全之隊,更使多數人憂心忡忡。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幾年來食品安全突發事件不斷,很大程度上已經加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一是城里人在郊區租地種菜,當起了“菜農”。農藥殘留使不少城市居民吃不到放心菜,一些城里人開始羨慕自給自足的村里人,一些先行者已經在城市周邊農村租地當上了“農民”,有的富裕者還到農村買地種菜。筆者親眼看到北京南郊的一塊面積很大的菜地里,不少城里人正在忙于種菜鋤地。據稱租地生意非常搶手,目前已無地可租,需要排隊等到明年看是否有人退租。“自己種地至少能保證沒有農藥殘留,收獲的菜比外面買的更放心。周末帶著孩子一家人去菜地里伺候地也挺有意思的。”一位市民說。
二是由購買國產品改為進口品。我國乳制品行業連續發生“三聚氰胺超標奶重現”、“疑似激素奶粉”等事件,消費者信心遭受沉重打擊,對我國乳制品業發展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負面影響。為了后代的身體健康,以及對國內奶粉的不信任,不少居民紛紛到境外搶購高價進口奶粉,或托人從國外帶回奶粉。在網絡上代購海外奶粉出現火爆,國外乳制品也乘虛而入。
三是能自制的產品盡量自己制作。在染色饅頭、牛肉膏、毒豆芽等問題食品頻頻曝光的同時,不少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自制饅頭、自制酸奶、自制豆芽等,選擇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一些城市居民的前庭后院、陽臺窗臺擺著花盆、泡沫箱子。生菜、小白菜、草莓、西紅柿、櫻桃柿子、甜椒、油椒、角瓜都長得郁郁蔥蔥。
“三聚氰胺”毒奶粉等事件,也使不少人被迫放棄了多年喝牛奶的習慣,改變為喝豆漿或自制豆漿,出現了“三鹿事件”之后豆漿機銷售紅火。還有一些居民認為自己做酸奶能比買的酸奶少加添加劑,自制了全家喝的酸奶。自從有“染色饅頭”的新聞后,一些開始自制饅頭和包子。今年端午節,自己包粽子的人也比往年增多。
四是外出就餐明顯減少。由于餐飲業的“地溝油”、“一滴香”及“蘇丹紅”等事件屢屢曝光,以及不衛生情況的紛紛披露,不少消費者減少了外出就餐的習慣,能不出現的場合盡量回避。
在改變居民生活方式的同時,食品安全也加快催生了生產方式改變:
一個最直接的例證是,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后,與食品安全有關的學習專業變得熱了起來,有專家預測,食品安全專業在未來兩三年內將會逐漸升溫。不少政府和部門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了政府考核范圍。
在生產方面,隨著國際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以外向型為特色的地區,也不得不經歷區域化和標準化的轉型。例如,為實現對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控,山東安丘市農業生產方式在轉型中啟動了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通過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實現了從根本上確保出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城里人生活、生產方式的改變,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深思,也帶來了不少警示。這一不該大量出現的現象,一方面表明我們的餐桌變得十分不安全,才使城里人希望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提醒有關部門,要構建和諧社會,讓廣大居民過上健康、放心、幸福無憂的生活,食品安全問題非抓不可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在利益的驅使下,也許我們不能在短期內從根本上解決,但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能還百姓餐桌一個安全,相信,這一天能很快到來!保障人民的飲食安全,拯救百姓的餐桌,讓民眾吃上放心食品勢在必行!
多措并舉改進食品安全監管
食品安全監管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不斷加大標本兼治的工作力度,也需要全社會的長期、共同努力。因此,提高我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應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道德等政策手段,將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落到實處。
一是要建立健全、嚴格、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要嚴格規范食品生產審查,建立嚴格的食品準入制度,并加強檢驗檢疫,同時要創新管理體制、增強管理能力并加大管制力度。加大食品檢驗檢疫力度,加強對食品市場的管制。因此,應該在符合國家法律原則的基礎上,整合監管資源,減少監管環節、延長監管鏈條,建立和完善綜合性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在食品的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環節逐步實現以一個部門為主的“綜合性、專業化、成體系”的監管模式,徹底解決導致重復監管及監管缺位的職責交叉、責任不清等深層次、瓶頸性問題。要借鑒發達國家“從農田到餐桌”的全流程監管,由分段管理向分品種全程式鏈條化管理轉變,特別是加快食品安全綜合執法隊伍建設,提升監管效能。各級政府應把食品安全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積極解決政出多門、職責不清和相互推諉的分段監管弊端,以加強監管的執行力。
二是要加強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企業誠信自律。在嚴格規范食品安全管理的同時,企業更應該建立對消費者負責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行業自律體系,并積極規范生產,做到誠信和自律,只有生產、加工、銷售廠家誠信經營,才能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
三是要暢通維權渠道。相關部門要為消費者搭建舉報投訴平臺,使行政部門能夠及時、全面地獲得有關食品安全的信息,了解百姓的訴求,并據此采取相對主動、快捷的方式,增強執法力度,促進相關法律的實施。
四是要改進食品質量監督手段,增加食品質量檢驗設施。被調查居民普遍反映,所消費的食品是否安全,廣大消費者只能從包裝說明、外觀辨別和企業商家宣傳了解,因為缺乏技術檢測手段,百姓對食品的內在質量仍不托底,尤其是一些名牌產品暴露質量問題后,百姓對食品質量更為擔憂。
五是要強化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工作。要提高全市食品安全水平,加強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工作非常重要。通過科普宣教,逐步提高公民參與食品安全社會監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