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亞洲經濟面臨的首要課題是,如何在外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增強自身“體質”,保證一定的增長速度,同時又順利地實現轉型。 全球經濟似乎又走到了一個關口,烏云重又聚集。發達經濟體能否轉危為安,是關鍵所在。而新興市場國家,尤其是近年來表現不錯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能否再抗風險,實現經濟的亮麗“轉身”,更是引人矚目。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運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亞洲經濟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顯著提升,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事實上,全球經濟能從危機中走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提供的強勁動力。世界經濟重心的東移已成大趨勢。 當前,在全球經濟,特別是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尚未完全實現轉型的情況下,發達經濟體再現衰退風險。美聯社近日一篇報道指出,全球經濟正處于2009年以來最惡劣的境地:歐元區陷入衰退,美國增長乏力,中國、印度與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也無力憑自身力量將全球經濟帶出困局。 面對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經濟困境,悲觀者易于強調各國所遭受的普遍沖擊。然而,就亞洲而言,經濟基本面并沒有出現嚴重惡化。目前,東南亞經濟仍保持較快上升勢頭,未來發展潛力不斷顯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日發表評估報告指出,中國經濟正在實現軟著陸,增長依然健康。總體而言,亞洲經濟正處于進一步整合之中,內部互動不斷加強。 不可否認,亞洲經濟并沒有與歐美經濟“割斷”。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對亞洲經濟運行的負面影響正不斷顯現。亞洲經濟面臨的首要課題是,如何在外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增強自身“體質”,保證一定的增長速度,同時又順利地實現轉型。 難度在加大。外部環境惡化增加了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采取傳統方式促進增長的可能性;發達國家的低迷狀態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 危機中蘊含著機遇,風險可以轉化為動力。下一階段,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需要繼續加強內部互動,更多發揮區域經濟的互補性,提升地區內金融支持,鼓勵在貿易中使用區域貨幣,從而增強區域內消費對于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與此同時,亞洲新興市場國家需要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增加技術創新投入,進而適應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需求,為迎接新一輪世界經濟增長做好準備。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若能順利實現轉型,必將深刻影響整個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經濟走勢和政治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