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輪經濟放緩可能是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速回落與短期沖擊綜合影響的結果。但如潛在增速出現長周期回落,必須依賴更深層次的改革來實現增長動力的切換。因此,在關注短期增長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如何逐步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合理調配長期與短期增長之間的關系。 面對經濟持續下滑的局面,通過政策的適度逆周期調節來對沖不利的外部沖擊,應能扭轉當前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我們判斷,在政府也已提高了對于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的情形下,政策的主基調仍將是“穩中求進”,預調微調力度會有所加大,但不會過于激進。預計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望漸漸回升,下半年我國內外需求將有所企穩,外部環境進一步惡化可能性不大,出口增速穩中有升將有助于緩解對經濟快速下滑的擔憂。為此,今年下半年和明年要特別注意防范由于穩增長政策和政府換屆兩個原因疊加而可能再次催生的投資過熱現象。 雖然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入,未來投資的拉動作用會逐漸被消費所超越。但在短期內,拉動投資仍是扭轉經濟下滑趨勢最有效的政策。所以,穩增長的政策主要還是依賴投資。1月至6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4%,增速較1至5月提高0.3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新開工項目和到位資金數據均略有好轉。1至6月,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3.2%,提高1.2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和到位資金情況好轉預示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趨穩回升。 無疑,下半年投資增速回升關鍵是基礎設施投資的拉動。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由基礎設施、房地產、制造業和其他四部分構成,去年以來這四部分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分別為22%、21%、34%和23%。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主要是政府,其增速主要取決于政策,具有逆周期特征;其余三部分投資的主體是企業,更多受到市場環境和經濟運行周期的影響,具有顯著的順周期特征。 雖然近期市場交易的恢復會刺激一部分房地產投資,但年內政府全面放松房地產調控的可能性不大,樓市全面反彈的可能性較小。當然,保障房建設可能對全年房地產投資形成一定支撐。因此,年內房地產投資增速相比去年將有較大幅度回落,預計全年增速將從去年的27.8%回落至15%左右。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超過房地產投資。預計在政策推動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有望保持在21%左右。 目前國內的消費,主要受汽車和房地產兩個市場景氣程度的影響。上半年消費增速不及預期,關鍵是這兩個市場不景氣。繼上海、北京、貴陽之后,近期廣州成了為治理交通擁堵而推出汽車限購政策的第四個城市,如果更多城市跟隨,會對剛剛有所起色的汽車銷售產生較大影響。另外,近期房地產交易量回升,對于促進家具、家電、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商品的消費會有較大作用。當然,下半年支持消費的利好因素仍是政策,近期政府已推出多項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的消費措施。同時預計年內收入分配改革制度也會出臺,加之下半年物價漲幅將回落,這對于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是利好。綜合以上因素,我們預計全年消費增速維持在14%左右。 當前歐洲仍在債務危機的邊緣徘徊,全球經濟復蘇雖然疲弱,但短期內大規模、雪崩式危機發生的概率較低,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相對有限。5、6月我國對美、日、歐盟、東盟四大貿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加快。大宗商品價格的回落刺激了中國的大宗商品進口。經歷年初的低增長之后,目前外貿增速正在觸底回升。如果歐洲經濟不再進一步惡化,下半年我國出口增速將隨著美日經濟的復蘇而企穩并小幅回升。但進口狀況可能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超預期的影響,增速不及此前預期,全年進口增速或將維持在10%左右。據此推算,全年順差規模可能與去年基本持平,這意味著下半年順差規模將比上半年有所回升。由于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的周期可能較長,未來出口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有限,而新興市場國家未來經濟增長的空間相對較大,且目前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份額占比較低,因而未來我國出口市場的拓展可能主要將依賴新興市場國家。 根據我們的模型模擬值,三、四季度的GDP環比分別為2.09%和2.34%,盡管較一、二季度有所上升,但與歷史年份相比,均處于較低水平。我們認為,不排除穩增長的政策因素發揮較大作用,將三、四季度GDP環比抬高至危機后三年的平均水平2.5%和2.4%。由此調整后的GDP環比推算,三、四季度GDP同比分別為8%和8.3%,因此全年GDP實際增速仍可能保持在8%左右。 本輪經濟放緩可能是經濟中長期潛在增速回落與短期沖擊綜合影響的結果。雖然短周期的經濟放緩可通過政策逆向調節暫時性扭轉,但如果經濟潛在增速出現長周期回落的話,光靠政策調節是無法扭轉的,必須依賴更深層次的改革來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切換。預計近兩年可能是我國經濟潛在增速周期性趨緩的轉折年。因此,在關注短期增長的同時還應高度重視如何逐步改善經濟增長質量的問題、合理調配長期與短期增長之間的關系。 由于中國經濟并未完全擺脫原來的“一收就冷,一放就熱”的結構性問題,而今明兩年又正好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換屆之年,以往經驗表明,在地方政府換屆之后的第一年,投資都會出現快速上升,再加上當前穩增長政策的雙重作用,遂使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再次出現投資過熱風險的可能性大幅上升。這不但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結構的再一次惡化,也有損于長期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對此,中央政府應有所警惕,提前防范。 我國實現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希望,寄托在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上。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體現在效率改善與技術進步兩方面。進一步推進政府效率提升與經濟市場化改革是效率改善的基礎,技術進步的方向則是精準把握市場、加大創新力度、提供與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總體而言,民間資本在創新和效率兩方面都要強于政府及國有資本。因而,逐步放開民間資本進入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以及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才是重啟中國經濟新增長周期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