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近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臺灣的老化指數(65歲以上人口與未滿15歲的幼年人口之比率)達68.2%。比起日本的老化指數200%、部分歐盟國家的100%,臺灣不算全球最“老”,但卻“老得最快”,怎不教人心驚! 專家指出,法國經歷115年才“慢慢變老”,美國經過73年才出現老化現象,臺灣卻在24年內遭遇老化危機,簡直呈三級跳。 若以65歲為起點為老人定義,下面幾個數字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2011年元旦,臺灣老人為2457648人,占總人口的10.6%,到9月增為2506580人,占人口比率10.81%,9個月即增加了近50000人。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2025年的比率將為20%,即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 2008年爆發世界金融海嘯以來,希臘、冰島、意大利等國相繼出現國債危機,嚴重到舉世為之提心吊膽。學者已指出,這幾國的人口老化是經濟下滑的一大因素。去年日本遭遇海嘯和福島核災,迄今重建遲緩,人力的欠缺難辭其咎。臺灣的地理環境與之相似,老化速度又快,豈能不預為籌謀? 平心而論,我們政府這幾年在政策上并非無所著墨,但相對各項經費的分配和政策推動,予人牛步的感覺。不才倚老賣老,提點意見以供參考。 首先,行政和規劃都要考慮到老人的存在。此非獨厚老者,因人人都會老,乃一切措施的大方向。以建筑為例,空間設計要假想老人無所不在:浴室有扶手,房間有警鈴,輪椅進出方便等等。目前的垂直移動設計就很差,像十字路口的天橋,徒令老人氣餒;許多大樓的臺階沒有扶手,也無輪椅行駛的設計——可見建筑法規亟需修改。 建設現代化老人公寓,配置“E化”設備(房間有警鈴、廣播等設施),這都是當務之急;千萬不要再把錢花在一燒幾億元的煙火秀上,那將永受詬病。若說財政不夠寬裕,也可以活化一些類似“蚊子館”的建筑,如中看不中用的停車場和飛機場,甚至大學校區。 臺灣以前政策浮濫,一窩瘋地建置大學,加上“少子化”,如今許多系所招不到學生,部分大學的退場勢在必行。建議這些大學“小區”化,部分大樓改為老人公寓(供可自我料理生活起居者使用)及贍養院(安排需要他人照護的老人入住);也招徠小型醫院或診所,舉凡理發、餐飲、超市、商店等小區配套設施應有盡有。民眾可以把自家老人送來“日托”或長期安置。同時鼓勵青少年做敬老義工,如年節為老人送餐,為老人舉辦娛樂活動,從小培養愛心。老人透過窗戶或步出大樓,就能看到兒童嬉戲和年青人上下班,這讓他們不會感到離群索居,不會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感到孤獨,青壯年也能放心地在外打拼。這才合乎政府宣稱的老人贍養“在地化”。 此外,全面開放外籍幫傭,主要用于老人照護工作。因“少子化”,臺灣需要補充人力,適當的外勞政策可以改善社會和產業體質,尤其能維持關鍵產業的競爭力,最終受益的還是臺灣。 老人并非一無所用,體力可能差些,但智慧和經驗可是無價之寶。65歲到75歲的健康老人實乃寶貴的人力資源,政府千萬要善加利用。尤其拜營養提升、醫藥進步和信息發達,臺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人們的體能老化延遲,壽命也不斷延長,延后退休年齡應是大勢所趨。 延退可以采用漸進方式,先68歲,然后70歲。美國在上世紀里根總統時代,就有“可以到70歲退休”的活絡方式,顯然已預見到人口老化問題的嚴重性。除了繼續為社會奉獻,老人延退更能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 無論延退與否,政府和民間都要積極幫助老人開拓人生的第二春,譬如轉換“跑道”、做公益等等。當老人有了活動舞臺,不再“坐以待斃”,則好處多矣!家庭關系也會獲得改善,健康保險支出也就節省下來了(老人無聊起來會養成動輒逛醫院,拿藥又不吃的習慣),堪稱一舉數得。當然,這些都需要宣傳和鼓勵,建議政府把“活化人力”列入施政要點。 只要老人安心,青壯年放心,大家同心協力,臺灣便能永保興旺。老人福利,歸根結底是全民福利,道理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