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將推出退市整理板,就好像在懸崖上提供一顆顫顫巍巍的小樹,股價在跌落的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個緩沖的機會,但卻無法阻擋股價的最終崩塌。退市之前是否需要整理?這對于投資者群體的利益并無幫助,本質上也和ST標識區別不大。 一直以來,管理層和交易所都在極力推進股票的退市,不僅推出了各個板塊的退市標準,同時也在不斷想辦法告訴普通投資者,退市制度不僅對A股市場長遠發展大有好處,而且對普通投資者的利益也是一種保護。如果退市制度完美運行,上市公司質量將得以提升,驅除劣質上市公司就是對投資者最大的保護。 但是,本欄對于這一說法一直不太認同。先虛擬一個例子,假如一家公司發行價為30元,發行1億股。股價跟隨大市下跌至20元的時候曝出公司屬于造價上市,目前經營虧損嚴重,并被戴上ST的帽子。其后股價一路下跌,跌至5元基本企穩,投資者對其未來能否實現重組給予風險議價,使得一個幾乎沒有投資價值的上市公司,能夠在5元找到買盤。 后來政策發生變化,管理層禁止資產重組,并強化退市制度,投資者認為這只股票能夠成功重組的機會大大減小,于是股價繼續走低跌至3元。其后交易所認為這只股票馬上就要符合退市條件,給它的名字前再加一個“Z”,股價應聲跌至1元,30個交易日滿后,該股票退市。請問,這一個過程,投資者一共損失多少錢? 很明顯,30億元的募集資金全部虧光,不管這個過程有多么曲折,又是多么充滿了投機色彩,也不論中間是否有過非理性的炒作,總之,全部投資者承擔了這30億元的損失。即使沒有退市整理板,沒有ST標識,投資者的損失也就是30億元。于是本欄認為,退市整理板就像是在懸崖上生長的小樹,可以讓投資者暫時支撐一下,但卻無法擺脫從谷頂到谷底的命運,如果真想讓投資者鳳凰涅槃,還需要實質性的資產重組。 不管是ST股票還是Z股票,或者是退市整理板股票,如果僅僅是為了給投資者提供一個逃生的機會,那就不能只考慮買家而不考慮賣家,要放投資者出逃,也就必須要有人替代現有的被套者,想吸引投資者購買這些股票,就得給人家一個希望,一個重組成功的希望。 對于未來不允許借殼上市的創業板公司,如果公司業績真的變差,并且嚴重資不抵債,這樣的股票也就一文不值,就算真有退市整理板,又有誰會來這里購買必然要退市且回歸無望的股票?當然,別有用心的人除外。真要是有人大肆在退市整理板買股,要么是掌握了什么第一手材料,要么一定會醞釀未來的股價操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