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編輯部與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聯合主辦的“第六屆中國經濟理論與管理前沿論壇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專題研討會”日前在桂林舉行。來自國內近40所高校的兩百余名專家學者圍繞轉型時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主題,就以下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問題。參會者認為,市場化過程在總體上極大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長,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地區差距。自然的邏輯是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來弱化地區差距,但地區差距的擴大又和政府本身的行為有關。為此,姚益龍指出,附帶高新技術的大規模實物資本投資仍將是一定時間內中國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首要動力,因而政府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推動向集約型經濟增長過渡都應在遵循市場機制的原則和基礎上進行。詹新宇認為,市場化激勵程度的提高在直接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還通過促進人力資本的產出效應間接影響經濟增長,但是這種經濟增長效應存在顯著的地區性差異,這是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存在差距的重要根源。 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模式問題。有學者認為,在經濟轉型時期,中國各地通過長期經濟實踐,逐漸形成了蘇南模式、浙江模式、廣東模式等。這些模式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相互競爭、相互融合,正在生成一種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但是中國各地區發展水平、資源稟賦和人文環境差異較大,新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經濟發展的普遍性與各地的特殊性結合起來,探索出一種因地制宜的科學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國有與民營、基礎與創新、計劃與市場、強國與富民的有機結合,促進經濟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和諧穩定。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管理創新。與會者認為,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通過“五年規劃”管理影響地方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高位平穩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管理的特色和創新。各地“十二五”規劃反映了地方政府借助集聚區加快發展的強烈愿望。但張可云認為,集聚區是在市場機制和政府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各種資源要素和經濟活動為追求集聚經濟效應,跨區域轉移集中而形成的經濟區域。市場機制、地方政府集聚區發展戰略和配套政策循環體系對集聚區和集聚陰影空間結構演變過程均產生影響。因此,地方經濟發展政策循環體系應該是招商引資、培育產業集群、推動轉型升級的完整的“引—育—轉”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