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經濟史的人一定都聽說過“英國病”(British
Disease)。這是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30多年間,英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個人收入實際增長減速,在全球中的地位日趨下降。近兩年來,我們也聽到了這樣質疑的聲音:“美國是不是繼英國之后也染上了‘英國病’”? 其實,目前世界上還有一種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而言,也是最要緊的一種病,那就是“歐洲病”。這種病從歐元區國家蔓延開來,實際的癥狀和影響也越來越嚴重。歐洲主流意識當然否認這種判斷。但這種病的確存在! 我們知道,繼東方的農業文明之后,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引領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特別是歐洲首先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建立和發展,歐洲以核心國家為中心,建立起了較為完整的社會法律體系,經濟活動的規則和社會生活的價值觀。這些制度性的法律、規則和價值觀對于整個社會有序的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異化的傾向。制度、規則本來是為人服務的,制度、規則也應該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演變。僵化的制度、規則會慢慢導致人的惰性。在相對穩定的法律、規則環境中生存的后幾代人,往往會表現出對制度的過度依賴,不愿意去承擔任何改變的成本和風險。 “歐洲病”就是指在社會及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過度地依賴已有的制度體系,懼怕競爭并以惰性的態度來對待變革,過度依賴社會福利而犧牲效率。對于這種病,體會最深的是那些由歐洲企業派往其他地區國家工作的歐洲人,當他們再回到歐洲以后,常常明顯地體會到相對于全球的快速發展和變化,歐洲、特別是歐洲高福利國家的節奏過慢,很難和全球其他地區的迅速發展相適應。另外,那些來自高速發展的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如果突然轉到傳統的歐洲大企業工作,他們也能明顯地體會到這一點。 “歐洲病”的具體癥狀大致有以下幾個:第一,對現有體制的各種法律、規則等缺少靈活變通的機制。行政程序繁瑣,政治成本極高。如果說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過度靈活而缺少對制度、法規和規則的尊重,很多歐洲國家則走上了另一個極端。第二,不能很好的平衡公平和效率,公共福利過度和效率低下。這一點已經在這次歐債危機中充分表現出來,實際上這本身也是這次歐債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莫名其妙的文化優越感和妄自尊大。總希望以自己為中心,在國際經濟及社會生活的交往中不愿意做出任何程度的妥協。在和歐洲人的交往中,你基本上聽不到一個國家的人夸獎另一個國家。他們很多人不僅僅看不起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和文化,連美國及其他發達地區的最有優勢的東西也表現出不屑一顧。很多人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更是常常表現出“羨慕、嫉妒、恨”。從和一些歐洲人的交談中你常常可以發現他們很多人仍然用舊的、固有的眼光看待發展中國家。最近西班牙媒體攻擊侮辱中國移民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一些歐洲的有識之士其實已經意識到“歐洲病”的存在。這次歐債危機已經使得很多規則明顯地被打破。終于有歐洲人喊出了“規則是用來打破的口號”。歐元區不是規定了各成員國政府債務總額與GDP之比不得高于60%嗎?現在即便是德國和法國也達不到此要求,很多成員國的這一比例已經超過100%;
當初歐元區各國不是強烈鄙視美聯儲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嗎?現在歐洲央行卻也遮遮掩掩地用上了這一工具;當初歐元區各國不是一致保證希臘國債不會違約嗎?現在卻承認希臘債務有序違約的安排是最適合的方法。這樣看來沒有什么是不可以改變的。 歐元區各國應該放下架子從新考慮自己的定位,在發展中國家競爭力不斷增強且實力不斷壯大的今天,循規蹈矩、抗拒競爭、保護落后、以政府債務支持高福利的方法已經行不通了。最終的經濟發展和繁榮不是靠利率有多低,或者借錢有多容易,也不是靠低的匯率如何有利于出口,而是要靠你能否創造和提供更高品質的有競爭力產品與服務。歐洲已經到了認真檢查并準備治療“歐洲病”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