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期是市場經濟潛在的運行態勢,把握商業周期運行規律,是宏觀調控適時、適度實施反周期操作的基礎。從三大商業周期看,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從創新長周期看,以次貸危機為分水嶺,一個創新周期的時代結束了,全球經濟將面臨長期調整,美債危機、歐債危機等“余震”將不斷反復。從設備投資中周期看,經濟中期去產能的壓力仍然存在,同時地區產業轉移活躍。從庫存短周期看,當前我國處于去庫存后半段,經濟上半年尋底、下半年筑底。近期經濟回落是政府力量撤出后,市場力量自身的尋底回調,宏觀調控應以預調微調為主,既要避免再度刺激,也要避免忽視風險。
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是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宏觀調控核心是預判經濟形勢并實施反周期操作。經濟周期主要受商業周期、政治周期、社會周期等影響,其中商業周期是市場經濟的潛在運行態勢,是進行經濟形勢分析和實施反周期調控的基礎。
把握商業周期運行態勢,是宏觀調控反周期操作的基礎
商業周期是市場經濟中由企業自主行為引發的商業律動,并形成經濟系統潛在的運行態勢。宏觀調控通過削峰填谷式的反周期操作,可以一定程度熨平波幅。因此,把握商業周期運行規律,是適時、適度進行宏觀調控的基礎,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關鍵。隨著我國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商業周期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三大商業周期成為決定全球和我國經濟運行的重要力量,是理解宏觀經濟運行邏輯的鑰匙。
現實中的經濟運行潛勢主要由三股商業周期力量疊加而成:60年左右的創新周期、10年左右的設備投資周期和3年左右的存貨周期,中、短周期圍繞創新周期決定的長期增長潛力波動。
當前處于全球創新周期低谷,世界經濟將繼續調整
創新周期決定長期增長潛力和波動趨勢。長期來看,創新的集聚發生及其退潮是導致經濟從繁榮到蕭條的根本動因。按照創新周期邏輯,如果技術革命及其帶動的產業投資浪潮走向衰竭,實體經濟增長潛力必將下降,大規模衰退遲早會到來,反周期的政策刺激只能延緩一時;同樣,如果沒有新一輪技術創新和商業機會,經濟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復蘇。
近二百年,人類歷史經歷了四次創新周期。第四次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由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生物工程推動,又稱“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創新浪潮全面影響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世界政經格局,并引發了長期經濟繁榮。
次貸危機及其隨后的全球經濟衰退有其內在必然性。本世紀初,第四次創新浪潮實際上已走向衰減,美、歐、日實體經濟增長明顯乏力,只是由于美聯儲反周期政策刺激出次貸泡沫,新興經濟體尤其中國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全球產業轉移而強勁增長,東亞國家和石油輸出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回流美國支撐其地產泡沫,從而延遲了這場十年前就該發生的全面調整。
這也就意味著,以次貸危機為分水嶺,一個創新周期的時代結束了。全球經濟將面臨長期的調整,通過殘酷的市場競爭、企業優勝劣汰和技術變革,為下一輪創新周期積蓄力量。這也就可以理解,次貸危機后西方國家雖然實施了大規模刺激,暫時避免了嚴重蕭條,但卻最終不能改變經濟衰退的趨勢,美債危機、歐債危機等“余震”不斷反復。近期左翼思潮和民粹主義在危機后期盛行,全球進行宏觀政策協調的難度加大。
本次危機應對的成功之處,是吸取了大蕭條的教訓,通過大量投放貨幣支撐商品價格和資本市場,恢復了企業和居民的資產負債表,阻止了投資和消費的過度惡化,短期內平息了金融危機。但教訓是,由于刺激政策時間過急、力度過大,供給側未能有效調整,產能過剩未能有效削減,工資、福利和匯率未能有效降低,主要國家改革乏力,從而導致實體經濟競爭力恢復緩慢。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局限于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尚沒有實現向長期供給改革政策的轉變。
未來世界經濟將逐步向由創新周期主導的潛勢回歸,將在一個低于危機前的中軸進行波動調整。
當前我國處于設備投資周期回調階段,經濟中期面臨下行壓力
設備投資周期是經濟波動中的主周期,是引發中長期經濟波動的重要源頭。宏觀經濟運行在微觀上表現為企業產能調整活動,企業的設備、廠房投資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約1/3,具有強順周期性。
次貸危機以來,我國企業設備投資增長強勁。
2011年制造業投資增速達31.8%,比2010年高出5個百分點,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上升至34%。
2011年制造業投資強勁攀升、房地產投資較快增長和社會消費平穩運行,成為支撐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主要力量,其作用一定程度抵消了資金緊縮、基建下滑、出口回落和存貨減速的負面影響。
驅動因素主要有4萬億投資和3600萬套保障房建設,大多屬于新開工項目,設備投資需求旺盛;東部企業大規模到中西部投資建廠,大多為
“綠地投資”,2006—2010年中部、西部地區制造業投資比重分別上升了10.1、2.8個百分點;2008—2011年上半年,我國處于第四輪設備更新周期的上升期;連續兩年企業利潤快速增長,為設備投資和擴大市場份額提供了條件;隨著中低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企業加快用機器替代勞動力;近年政府出臺了較多鼓勵企業設備投資的政策,比如2009年1月份的增值稅轉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來,我國設備投資始終保持強勁增長,即使是受金融危機沖擊較大的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仍然實現了30.7%和29.3%的快速增長,這說明產業梯度轉移的中長期支撐力量較強、空間較大,大國雁陣式發展和地區平衡發展正在實現。
今年企業設備投資面臨一定下行壓力,但總體穩中趨降。設備投資下行壓力主要來自:總需求有所回落,尤其出口和基建下滑幅度較大,企業去產能壓力較大;設備更新周期的上升期自2011年下半年結束;今年1—3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下降1.3%,企業進行產能投資的財務能力下降;FDI快速下滑,今年1—4月份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累計同比增長-2.4%,比去年同期下滑28.4個百分點。但是,由于產業轉移、機器替代勞動、政策利好等中長期支撐因素仍在,今年制造業投資將穩中趨降。
今年1—4月份制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4.4%,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