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多項新能源汽車鼓勵政策陸續落地,而草擬已久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也有望在近期出臺,這讓一度降溫的新能源產業再次蠢蠢欲動。政策驅動下,國內車企又開始在新能源領域頻繁布局,在整車研發上加力,同時也開始向上游動力電池領域拓展。 業內普遍認為,發展新能源技術就是想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汽車核心技術匱乏、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因此,新能源被視為提升自主品牌核心實力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企業做新能源不僅是為提升自身品牌競爭力,而且也是為了自主品牌的強大儲備技術。 然而,從近期的發展來看,國內車企雖然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形成了各自的技術儲備,但敢說真正形成市場競爭力和掌握關鍵技術的卻沒有幾家,反而對外宣傳“投資上億元”、“年產超過10萬輛”的卻不少。 車企投入資金自己搞技術原本無可厚非,但作為新興領域的新能源技術卻似乎不適合各自為戰。 雖然最近幾年國內成立了大大小小眾多的汽車企業聯盟,試圖在新能源上有所突破,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聯盟不僅沒有實質性的科研成果出爐,最后連相互合作的呼聲都日漸減弱。反觀國際市場,跨國車企卻以多種形式合作,展開了對新能源技術的研發。例如寶馬與豐田、PSA與寶馬、豐田與福特、通用與寶馬、戴姆勒與日產雷諾、三菱與標致雪鐵龍等,令人眼花繚亂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優勢互補。 新能源汽車復雜多樣的技術路線,令跨國車企的合作成為必然,以互換資源、分擔風險為原則的合作,也成為這些跨國巨頭們保持技術領先的保障。而對我國來講,新能源汽車上升到國家能源安全、民族汽車工業發展的戰略層面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宜一窩蜂似的各地都投入建設。 那么,中國本土車企為了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獲得突破,采取各自為政的戰略不如擰成一股繩,重點突破單項技術,整合全球相關技術資源,為我所用,深度合作,或許能闖出一條獨樹一幟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