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7-05 作者:李建軍(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字號
大
中
小】 |
本次歐盟峰會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息。盡管如此,基于歐洲以往的表現,沒有人確定此次計劃能夠順利實施。而隨著歐債危機的升級,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已受拖累。國際資本紛紛從新興市場撤出,轉而涌向比較安全的資產。
5月份以來,歐洲債務危機因希臘大選和西班牙銀行業危機出現了持續惡化的傾向,市場甚至已經開始為歐元區解體做相關的準備。由于歐債危機持續惡化,包括美國、新興市場在內的全球主要國家也受到不同程度沖擊,全球經濟前景較為暗淡。不過,隨著希臘大選結果塵埃落定,希臘退出歐元區的擔憂有所減緩,但是西班牙甚至意大利的銀行業和主權債務問題仍沒有找到較優的解決方案。有鑒于此,6月28-29日的歐盟峰會受到了格外關注。
從結果看,峰會的決議超出了市場的預期,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首先,救助的技術路線有所調整,救助效果更切實可行。歐盟峰會協議通過,救助基金(EFSF/ESM)可直接注資西班牙銀行。盡管這只是個特例,并不適用于其他所有國家,但卻能起到提振市場信心的作用。傳統上,EFSF/ESM資金先通過各國政府后再注入銀行,并且援助貸款的優先級高于現有國債。這不僅會增加政府的或有債務,而且一國國債的投資級別將相對下降、收益率上升,債務情況惡化。此次峰會消除了投資者對西班牙援助計劃的這兩大擔憂,市場情緒大幅好轉。
第二,制度缺陷得到一定彌補,歐元區未來得到保障。眾所周知,歐元區自成立以來一直面臨的缺陷就是缺乏財政聯盟和財政一體化。在這一次的峰會上,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提出,在未來10年內,以一體化的金融框架、一體化的預算框架、一體化的經濟政策框架以及決策過程中的民主合法性與責任原則作為四大基石,構建一個更為強大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這可謂是對財政聯盟的建立提出了切實的遠景。
不過,最值得注意的是峰會提出了最早在2012年底前建立一個歐元區統一的銀行監管機制,由歐央行行使監管權,賦予其權力規范整個歐盟內所有銀行的業務運作。若發現任何一個資不抵債的銀行,可由該銀行監管機構執行破產程序或由資本重組基金注資,并由存款保證計劃償還儲戶虧損,這標志著歐盟向銀行聯盟邁出了第一步。
第三,建立了銀行業危機和主權危機的防火墻,避免危機的升級和傳染。當前歐債危機之所以不斷惡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銀行業危機和主權危機存在關聯,惡性循環。具體來看,當銀行遭遇危機、資不抵債時,很難從市場獲得流動性,但由于擔心發生系統性金融危機,遭遇流動性問題的銀行往往能夠從歐洲央行獲得一定的流動性。
不過,由于這一注資計劃并沒有監管要求,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問題,市場認為這樣的救助可能帶來更大的金融危機,因此這些國家的國債反而會遭到市場更多的拋售,加劇主權債務危機。如果統一監管制度能夠建立,那么附加在主權債券上的風險溢價就會降低、國債收益率將會下降,從而有望切斷銀行業危機與主權債危機之間的聯系。
客觀講,考慮到目前的歐盟國家遭遇的實際困難以及談判的難度,峰會已盡力向市場傳遞了積極信息,希望能對市場起到安撫作用。受此振奮,歐元在歐盟峰會相關消息公布后上漲2美分,最高升至1.2661美元,創8個月來最大單日漲幅。
盡管歐盟峰會帶來了意外驚喜,但基于歐洲以往的表現,沒有人確定此次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市場情緒仍然不穩。例如,歐元在7月2日就下跌0.7%。這種反彈又很快回落的走勢在6月份西班牙宣布將為銀行業尋求歐洲救助,以及希臘親歐盟政黨贏得大選后,都曾出現過。
出現這一現象可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救助的資金問題。不管是直接救助銀行,還是通過向政府注資援助銀行,首要面對的都是資金問題。今年第一季度,歐元區多國GDP連續兩個季度環比負增長,在技術上已陷入二次衰退。西班牙、意大利等幾個重債國的經濟幾乎沒有好轉的跡象,而且隨著緊縮的持續,這些國家的經濟在短期內也難有起色。法國一季度的經濟增速卻由去年第四季度的0.1%降至零增長,顯示經濟放緩已向歐元區大國蔓延。歐洲經濟放緩無疑意味著財政收入的減少,這增加了各國出資的壓力。
二是銀行聯盟涉及到的主權讓渡問題。要實現銀行聯盟絕不是一件一朝一夕就成辦成的,尤其是建立一個泛歐洲存款保證計劃和一個銀行破產及資本重組基金要涉及成員國之間的財政轉移。而且,當問題銀行是成員國銀行業的主要金融機構時,該統一監管機構能否真的擁有足夠的權力關閉它們或迫使它們做出改變,或者說,歐元區成員國是否真的做好了“允許超主權機構關閉一國所有的銀行”的準備。如果統一監管人并沒有真正的權力,那么其效力將大打折扣。
最為重要的是,就算歐洲朝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但這并不能解決增長問題。也就是說,建立銀行業聯盟、直接參與銀行資本重組、以及改善危機防火墻等問題達成的協議或許可以防止危機嚴重惡化,但不能解決由來已久的經濟增長方面的根本問題。
最新的數據顯示,歐元區6月份制造業PMI為45.1。南歐的情況最為嚴重,意大利的PMI降至44.6,西班牙PMI降至41.1,創37個月低點。企業訂單減少,裁員不斷。5月份西班牙的失業率升至24.6%,意大利則略微下降至10.1%,但年輕人失業率升至36.2%。這說明,歐元區的一些措施為西班牙和意大利贏得了時間,但它們需要利用這些時間來對經濟進行徹底改革,而不是進一步依賴各方就債務問題以及遏制市場壓力的機制所達成的協議為其保駕護航。
同樣重要的是,隨著歐債危機動蕩升級,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已經受到拖累。國際資本紛紛從新興市場撤出,轉而涌向被視為比較安全的資產。
今年二季度新興經濟體貨幣普遍出現貶值跡象。巴西、俄羅斯、南非和印度四國的貨幣相對美元均出現貶值,貶值幅度在10%-13%之間,貶值最大的是巴西雷亞爾,接近13%;印度盧比匯率水平達到了過去十年來的最低點,而且貶值幅度超過雷曼危機時期的貶值幅度。
目前更需關注的是,部分金磚國家高風險的國際收支模式可能放大資本外流的沖擊。從經常賬戶和財政余額占GDP比重這兩項指標來看,目前“金磚國家”中有三個國家,即印度、南非、巴西處于“雙赤字”情況,其中印度的情況尤為嚴峻,2011年印度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高達8%,經常賬戶逆差占GDP比重達到2.5%,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的壓力巨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歐洲局勢急劇惡化或新興經濟體出現增長問題,這些國家很可能面臨國際資本流動危機。
中國也無法獨善其身。歐債危機已經對我國出口造成了較大負面影響。其中,進口和出口增速分別從2011年的24.9%和20.3%下跌至今年前4個月的5.1%和6.9%。我國對歐盟出口增速下降明顯,從2011年的14.4%下降到今年前4個月的負增長2%。外匯占款也出現了增速放緩甚至負增長的情況,比如今年4月就出現了605.71億元的負增長,這對中國貨幣政策實施帶來了一定的被動。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歐元的出現并不是一個簡單孤立的經濟事件,而是歐洲各國政治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世紀50年代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算起,歐洲的一體化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在這一過程中,其不僅為歐洲的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參考樣本。我們由衷地希望,這次歐洲峰會所帶來的新的想法和思路能夠變成現實,為歐洲的一體化提供新的突破口,為世界經濟的新的繁榮做出貢獻。希望這不僅僅就是一劑止痛藥!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