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不僅是定價機制改革,至少還包括進一步完善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和財政、貨幣、稅收政策,加強國際石油市場話語權,建立發達的原油期貨市場,規避成品油價格市場化過程中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所帶來的風險等多方面內容。 近期國際原油市場持續震蕩下跌。據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金銀島統計,近22日均價每桶99.092美元,較6月7日基準價下跌8.09%。而據我國《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當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平均移動幅度超過4%,就滿足了成品油價格調整的條件。因此,我國成品油價格有望迎來“三連跌”,7月多地成品油價或重回“6元”時代。 對于消費者來說,油價下跌當然是大好事。自2009年1月實行新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以來,共調整了19次,其中12次上調,7次下調,漲多跌少,所以,該機制引發社會一定的質疑,如今成品油價格有望繼續下調,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這樣的質疑。但是,筆者仍有這樣的疑問,成品油價格下調是否就意味著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徹底成功了呢?如果還沒有,還要采取什么樣措施來推進成品油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呢? 對于這個疑問,筆者認為首先要厘清一個概念上的誤區: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不僅是定價機制改革。從理論上講,價格機制一般由四方面構成:一是作為其核心的價格形成機制,二是建立在價格形成基礎上的價格運行機制,三是規范價格合理形成和有序運行的價格約束機制,四是為保證價格體制有序運轉而建立的價格調控機制。作為價格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價格形成機制是指以市場配置資源為基礎,以完善有效的政府宏觀調控為手段,通過建立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價格指數、完整的成本核算框架、完備的市場交易體制,引導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價格制定與調整的制度安排。可見,定價機制只是價格形成機制的核心部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是包括定價機制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綜合。 理清了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所包括的內容后,我們就可有的放矢地去推動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這大致包括在現行市場競爭環境下,進一步完善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和財政、貨幣、稅收政策,加強國際石油市場話語權,規避成品油價格市場化過程中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所帶來的風險等多方面內容。 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要害在進一步加大規則的公開透明度,促使定價機制走向公開、透明;并縮短調價周期,例如從22天改為10天或者7天;減小調價要求的價格變化幅度,或者采取設置非對稱性調價幅度;還可考慮將紐約原油價格以及國內供需因素納入參考價中,這樣才能真正、及時、準確地反映出國際油價和國內成品油市場供求情況。 成品油價格形成的原則和方式,關鍵在逐步打破原油和成品油流通領域由幾大國有企業壟斷經營的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成品油市場,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用,放松對油源的控制,放開進口業務限制,讓民營企業充分參與到石油的進口業務中。特別目前一些國家對資源類礦產開發筑起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高墻,民營企業更能發揮其優勢。 對于價格構成體系,主要是加強對煉油企業成本核算的監管,減少其中的“非成本因素”。參照國際煉油企業平均成本,以社會平均成本而不是個別企業實際成本合理確定補貼標準,建立科學的補貼機制,激勵煉油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推動我國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是健全與市場進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和規定,完善立法保護競爭。在涵蓋整個國民經濟的《能源法》的基礎上完善石油單項能源的法律法規,加快制定《石油法》相關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明確石油市場的流通體制、石油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合理的石油監管等;抓緊修改《反壟斷法》、《保障措施條例》等法規,對目前與我國石油市場開放相矛盾的行政規章制度進行撤銷或修改,加強行政規章制度之間的協調性。通過靈活有效的稅收杠桿來調節石油價格波動,彌補價格調節的缺陷,引導生產者各消費者根據市場的供求來安排生產和消費,建立相對靈活的、能反映石油價格市場變化的資源稅制度。在油價暴漲時適度增加稅額標準,油價暴跌時適度降低稅收標準,在原油生產環節征收石油收入稅,當國際原油價格低于承受能力時不調節,超過承受能力時,企業生產石油資源的超額利潤由企業和國家共享。通過稅收杠桿實現企業外部成本內部化,將所得資源稅公平返回給居民。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并沒有公布他們的商業庫存,而在美國,石油公司的商業庫存都是定期公布的。公開、透明的信息傳遞機制,既可以促進市場充分發揮作用,也能扭轉社會公眾的不平心理。為此,要建立起良好、及時的信息傳導機制,國際油價的實時變化、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石油企業具體虧損額、對社會補貼數量和方式等,都應向社會公開并及時傳遞變化詳情。 無疑,加強國際石油市場話語權,規避成品油價格市場化過程中國際油價大幅波動所帶來的風險,這是推動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最終落腳點。這就需要在國內建立一個發達、完善的原油期貨市場,既能使石油企業實現套期保值、規避價格風險,又能利用遠期價格信號指導企業未來的生產,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在完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上,筆者認為,我們應慎重選擇外匯換石油儲備的時機,實現實物儲備與資源產地儲備相結合,確定經濟合理的石油戰略儲備,目標以達到相當于90天的凈進口量為宜(國家承擔60天儲備,民間承擔30天儲備)。 鑒于在石油利益的分配格局中,石油消費國往往處于被動和弱勢地位。我國應采取務實的石油外交政策,努力發掘合作共贏模式,建立與包括美國、日本等石油消費大國長期有效的合作機制和利益制衡機制,“合縱連橫”,全面參與石油競爭的國家博弈,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談判能力,改變以往不結盟的舊觀念,以聯合和對抗并舉的方式參與到能源定價博弈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