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的房地產調控政策取得了兩大效果,其中之一是投機性需求基本被擠出了市場”,這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專家的最新評價。然而,股市迄今只是一廂情愿,沒能迎來樓市資金助一臂之力。本周,上證指數再次跌回十年前,26日最低跌至2203.94點,低于2001年6月創下的高點。 兩年前,有不少專家及機構高呼:“樓市調控后,數千億炒樓資金將轉戰股市,股市大漲指日可待”;“只有股市才能容納那么龐大的炒樓資金,再加上目前股市總體估值水平偏低,股市極有可能成為炒樓資金的避風港。
”按此觀點,股市與樓市有望在2011年呈蹺蹺板。可現實十分殘酷,弱勢的一方依然是股市,上證指數2011年累計下跌21.68%。房價上漲過快的步伐雖說得到了控制,但房價依然高高在上,二手房市場上幾乎感覺不到明顯的回落。 如今,股市投資者不再對樓市資金寄予厚望。但值得注意的是,調控政策未松綁,近期的多個消息引發樓市回暖的議論。其一,地方政府頻頻嘗試為樓市微調。例如,河南出臺新政規定,今后貸款購買首套房,無論有無貸款記錄,銀行應執行優惠利率,原則上給予基準利率下浮30%幅度內的優惠。其二,成交量反彈。5月份多個城市的樓市成交量環比增長,端午節期間的北京二手房簽約較去年同期暴增,上海等地又上演
“日光盤”搶購。其三,市場調查反映不動產投資意愿持續升溫。交通銀行公布的新一期財富景氣指數顯示,更多小康家庭預期房價將會上漲。現在增加不動產投資的小康家庭主要分布在東部、西部和京滬深地區,其家庭稅后年收入在10萬以上,且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 當前樓市是否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回暖?絕對看好的人并不多。只要樓市調控的中央政策基調不變,限購與限貸不取消,投資性需求很難再現瘋狂。這意味著當前樓市與2009年上半年有很大差別,首先在于政策環境不同。然而,面對樓市回暖預期可能產生的影響,股市投資者不及
2009年上半年淡定。2009年上半年的 A股處于
1664點至3478點的持續反彈過程中,期間股市比樓市漲得更快。眼下滬市的平均市盈率雖比1664點時更低,卻更擔心樓市回暖預期成為分流資金的又一隱形殺手,尤其心理影響不可低估。 一邊是管理層高呼具備罕見投資價值的股市,另一邊是中央反復強調不松綁的樓市。市場資金不聽政策指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財富效應決定進退。上證指數十年零漲幅,跌跌不休,整個市場被賠錢效應套牢。相比之下,樓市在過去十年大漲,多數購房者實現了個人財富的增值。股市缺乏財富效應,即便藍籌股價格再便宜,也難以吸引樓市資金轉戰。相反,更多人相信“買股票不如買房”。一旦樓市回暖預期明顯增強,或將給股市資金面帶來負面影響。 其實,股市并非天生比樓市“命賤”,尤其與價格高漲后的樓市相比。成熟市場上,股市也不是沒有創造過持續的賺錢效應。在美國經濟連續增長階段,美國股市就實現了長期大漲。
1991年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000多點起漲,到2000年突破12000點。即便近年危機重重,道瓊斯工業指數目前仍處于12500多點的高位。A股市場長期
“熊樣”,不是中國經濟不給力,也并非市場真正缺少資金。如果管理層的改革能夠改變投資者信心缺失的狀況,A股市場不擔心缺乏賺錢效應,也不愁樓市資金“看不上眼”。一個信心不喪失的股市,不會出現卡塔爾申請50億美元QFII,股指卻創5個月調整新低的尷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