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僅僅幾年功夫,世界500強中的傳統電信運營商,其排名已遠遠落后于一些互聯網新秀? 在最近舉行的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上,筆者不止一次聽到電信企業的CEO們提到這一嚴酷現實。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說,從全球范圍來看,傳統電信運營模式受到嚴峻挑戰,互聯網業務對傳統電信業務加速替代,不僅是傳統語音業務,短信、彩信等增值業務也不能幸免,運營商的管道正面臨著“啞管道”風險。為此,他驚呼,傳統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之間的“三頭羊”之爭,并不可怕,而來自互聯網企業的競爭則更可怕,與互聯網的盈利模式、運作機制相比,傳統電信體制、商務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束縛,因此必須通過改革創新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互聯網企業爆炸式增長的數據流量,一直是運營商的衣食父母,2011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增長超過70%,近年來,中國移動數據流量增長率超過150%,預計未來幾年還將保持這種速度。既是“衣食父母”,為何運營商反而感到“可怕”?個中原因是,流量增長雖能給運營商帶來收入,但更多的是網絡投資壓力。對應互聯網企業的“輕”,是運營商的無法承受之“重”,通信基站、機房、埋在地下的光纖、埋在海里的海底光纜、衛星地面站……還有大量的一線運維隊伍、客服人員,哪樣不要付出實打實的真金白銀?各大運營商的CEO們如不能在投入產出之間走好鋼絲,本世紀初一些世界電信業巨頭如美國世通公司的轟然倒下便是前車之鑒。 其實慘烈的市場洗牌中,面臨“啞管道”危機的又何止傳統電信業?拿傳統商業來說,也一直存在著“是經營商業地產還是經營商品”的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不少商業企業坐擁老祖宗留下來的黃金地段,逐漸淪為商鋪經營者,至多再加點“扣點”經營。而具有戰略眼光、國際視野的專業“買手”隊伍有沒有?像國際零售業巨頭那樣號稱“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張網”,所具備的對上游生產制造業的強大掌控能力有沒有?于是乎,當電子商務崛起之后,傳統商業的“啞管道”時代也隨之來臨。如果“管道”資源是祖上傳下來的,還混得下去;如果本來不過是個一進一出賺點差價的“二房東”,那就等著改行吧! 還有傳統媒體行業,當原本自家“管道”上流淌的新聞、廣告、電視劇、電影,卻呼啦啦地爭相“流”到新媒體那兒,難道不也應該有點“啞管道”的危機感?借運營商常說的一句話,要從“啞管道”變成“智能管道”——擁有更多獨家內容的發布能力,內容的多次且深度的加工能力,以及對內容產業鏈“一竿子到底”的組織能力,已經時不我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