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里約+20”峰會)上周五落下帷幕,包括百余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內的193個國家的代表在閉幕式上通過了會議最終成果文件——《我們憧憬的未來》。可持續發展問題是一個立足眼前放眼未來的扎實推進的世界系統工程。鑒于眼下世界主要經濟體陷入發展困境,“百病纏身”,面臨諸多待解難題。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各經濟體不免會采取一些“自掃門前雪”的政策。因此,文件怕是通過容易執行難。
在美國,失業率重新抬頭,加之今年年底還將面臨“財政懸崖”問題,沉重的財政包袱是美國政府必須面對的嚴峻考驗。在歐洲,歐債危機揮之不去,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國已因為債臺高筑無法應付而要求緊急財政援助,為此,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此前直言不諱地警告,如果歐元區各國之間不能建立更強的政治和金融關系,歐元這種單一貨幣的現有體制是“不可持續的”。再看亞洲和南美。今年第一季度,從去年的地震海嘯災難中漸漸恢復過來的日本,年化經濟增長率是4.1%。但可能制約經濟擴張的因素比如歐洲對日本出口商品的需求疲弱讓人們擔心,日本的增長可能放緩甚至停滯。中國的經濟增長也面臨放緩壓力,權威機構預計,今年第二季度或降至7.8%,而印度經濟增速放緩更甚,今年一季度的年化增長率降至5.3%,九年來最低。但通脹卻不斷上升,自2010年初來,年均通脹率已達9.2%。消費減少和投資減少對GDP而言是雙重打擊。今年第一季度,巴西經濟實際上處于停滯狀態。與去年四季度相比,巴西經濟今年一季度年化增長率僅為0.2%。低于預期的0.5%,而且,大洪水令農民遭受巨大損失。
今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貿易保護主義勢頭明顯升溫。資料顯示,中國涉外經商的企業中有約63%因遭遇知識產權糾紛而被迫應訴并遭受損失。最典型的案例莫過于美國5月30日出臺兩項涉華貿易裁決,分別涉及中國出口美國的應用級風電塔和高壓鋼筒。而歐盟則在一意孤行征收航空碳稅。歐盟急迫征收航空碳稅,固然可以增加收入,解決危機國家的燃眉之急。但很難行得通。2月22日,美國、中國、巴西、南非等29國共同簽署了反對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聯合宣言就是例證。而且,如此下去,可能還會引發嚴重的貿易戰。而貿易戰一旦打響,最終受害的還是歐盟。
2001年11月迄今,經過了八屆部長級會議,但“多哈回合”談判要么結束時間被推遲,要么由于各方利益的沖突無功而返。最直接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成員不從根本上考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需求。今年多哈回合談判進程仍然困難重重。特別是美國大選臨近,經濟形勢嚴峻,發達國家不太可能把精力放在多哈回合談判上。而缺少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積極參與,談判難有實質性進展。
世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由世界各國參與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國協調步調,絕不能站在自身發展角度考慮問題。要想真正落實《我們憧憬的未來》,各國首先得改變
“自掃門前雪”的舊習,堅持在合作中謀求共贏,釋放謀共贏的強有力信號,增強國際社會對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的信心。同時,世界各國應該加強溝通和協調,努力形成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政策措施,妥善化解主權債務、跨境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等金融風險,控制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有效緩解全球通脹壓力,避免各國經濟政策效果相互抵消。
這次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與會各方達成一致的成果文件,重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肯定綠色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消除貧困,敦促發達國家履行官方發展援助承諾,向發展中國家轉讓環境友好型技術和幫助加強能源建設等等,維護了國際發展合作的原則和基礎,滿足了包括中國在內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關切。在世界經濟危機持續發酵、一些發達國家以此為由推脫責任的今天,重申這一原則具有重要意義。
為促成多哈回合談判盡早取得實質性結果,現在有必要推動最不發達成員國加入,把貿易便利化作為多哈談判的備選議題。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在加強各國協調步調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中國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正在為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發揮無法替代的作用。在南南合作框架內,中國向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97%稅目的產品給予零關稅待遇,2010至2012年間將向非洲提供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100億美元優惠性質貸款;2011至2015年間將為發展中國家援建200個清潔能源和環保等基礎設施項目。中國的這些努力,有助于推動多哈回合談判早日實現發展回合的目標,更有助于實現《京都議定書》所制定的目標,也為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