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觀點認為,5月份經濟數據較4月份跌幅回落,說明穩增長政策已經起效,經濟即將見底回升,再考慮到當前物價壓力猶存,利率沒必要再作調整。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僅一次降息很難達到宏觀調控的預定目的。 降息的經濟背景無外乎兩點:一是經濟下行速度超出預期,二是物價上漲壓力緩解。5月份部分經濟數據環比上升,從當月開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舉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濟即將見底。4月份工業增加值數據偏低被認為存在假期效應的影響,5月份數據未見明顯反彈相當于確認了經濟的疲弱。從三大需求來看,無論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增幅還是代表消費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幅都還在下降,出口的大幅反彈則是在近期海外實體經濟并沒有積極變化的背景下出現的,未來形勢并不樂觀。 何況與上次降息時點相比,又出現了新的經濟指標惡化情況。新近公布的6月份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創下了近7個月新低,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標出現了2009年3月份以來的最大降幅。匯豐PMI初值說明制造業活動在繼續放緩,國內需求相對偏弱,出口增速可能回落。 繼續疲弱的經濟要求政策進一步放松。此前有人提出,相較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更利于經濟擴張。但是要看到,本輪政府刺激方案的重要特點在于穩增長兼顧調結構,重要體現之一是始終堅持對房地產調控不動搖,之二是國家發改委項目審批重點為節能環保和戰略新興產業,而對重復建設和產能落后部門的投資有明顯限制。這就意味著本輪財政擴張力度難以和上一輪的“4萬億”計劃相比,需要貨幣政策參與經濟復蘇。 恰好此時物價上漲壓力處于本輪通貨膨脹的底部階段,給予了貨幣政策寬松的可能。隨著成本推動型通脹因素增加,我國每次擴張政策出臺都將面臨通脹壓力,有人形容稱調控就像在針尖上跳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包括降息在內的貨幣政策寬松毫無空間。食品價格近期可能企穩,連續下調的油價也有助于物價在隨后幾個月繼續保持低位,為再次降息爭取到空間。 對于用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或者直接放松信貸控制替代降息的說法,筆者認為,這需要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近幾個月中長期貸款持續回落表明企業的貸款意愿不強,直接放松信貸效果未必好;另一方面,降息可以降低企業資金成本,提升企業的投資意愿,且與降存準并不沖突。 考慮到民間借貸資金中的很大一部分也來自銀行體系,所以銀行利率下降也會促使廣義融資成本下降,讓大部分中小微企業受益。遵循這一思路,廣義融資成本的降低同樣有利于基建投資部門融資成本下降,緩解鐵路建設、地方融資平臺資金壓力。同時,房貸利率也會隨之下降,這相當于房價下調,有利于房地產銷量回升,帶動下半年房地產投資企穩和家電建材等行業消費需求回升。 降息有利于穩增長,然而此前25個基點的利率下調僅相當于回到了2011年7月份加息前的水平,當時中國經濟已經處于逐季度回落區間,所以下調力度不夠,未來有必要進一步加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