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20峰會召開之時,我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新增資源承諾430億美元的參與額。此外,俄羅斯、印度、巴西三國也將分別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資100億美元。這一舉措,意味著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我們的國際話語權也獲得了巨大提升。在歐債危機陰霾揮之不去、世界經濟滯步不前的格局下,發展中國家經濟則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之一。 中國430億美元增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參與基金組織新增資源,這一舉措體現出中國在應對國際危機、維護國際金融穩定的宏大抱負。以我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為確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擁有充足資源,保證國際社會有能力應對當前世界經濟金融領域的重大挑戰,在G20峰會召開之際,積極行動,致力于維護國際金融穩定。中國也希望借此機會敦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繼續完善份額和治理結構,進一步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和代表性。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增資行為并非捐贈,而是對外匯儲備的合理投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為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享有最優債權人地位并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成員國的資金安全。我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也為我國外匯儲備的有效使用開拓了良機。相較于直接購買有關歐洲國家的國債而言,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的投資風險更小。 時下,全球經濟主要的風險,仍然是歐洲可能再度陷入嚴重危機,以及衍生出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所產生的嚴重影響。這種風險隨時能將世界經濟再次拖進泥沼之中,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此時,中國協同其他金磚四國通過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以維護國際金融與經濟的穩定,這一舉措不僅有利于深陷危機的國家渡過難關,也有利于中國自身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我們必須意識到,幫助他們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國內外經濟形勢不能盲目樂觀,我國經濟遠未達到風景獨好的局面,去年底以來外經貿形勢依舊非常嚴峻。同時,政府轉尋啟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卻存在著諸多內生性的桎梏而顯得乏力。此時,投資又成為穩增長、保就業的最終選擇。但問題是:投資最終將轉化為產能,如果內需消化不了,我們只有選擇出口;如果沒有穩定的內需和外需,今天的投資也許會成為明天的過剩產能。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還是無法脫離對外需的依賴,也就是說,一個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對于我國自身而言,其實也意義重大。由此可見,我國此番增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僅對國際金融與經濟穩定而言是一場及時雨,同時,對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而言也是未雨綢繆,意義深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