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南京市某區級機關多位干部收到一條“借房產抵押權獲高額回報”短信,短信開宗明義,稱幫助盤活你的房產抵押權,年支付評估價1%的費用,不影響正常居住和出租,區財政局提供保證承諾等。“有意者請將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證,所有權人身份證掃描件,及聯系方式發送到區城建集團電子郵箱中,或到區城建集團現場辦理預登記手續。” 同一時間,另一城市的新城管委會向機關人員發了一封公開信,內容是政府因拆遷工作推進異常困難,今年財政資金異常緊張,融資困難,貸款斷流,所以從6月份起開始,所有機關人員暫時停發工資,只發生活費,等幾個拆遷項目簽約全部結束,再視情況恢復工資發放。 兩件事情放在一起,絕非偶然。今年是三年期平臺貸款集中到期的年份,大的政府平臺在相關方面協調下,尚能平穩結轉,繼續往下簽。而前兩年遍地開花的區縣一級平臺,面臨的則是財政收入走下坡路,土地出讓幾乎為零的尷尬境地。往事如煙,三年前貸款時流金淌銀的時光不再,貸款到期的還款壓力讓他們七竅生煙。于是,推出向老百姓借房產抵押融資的不得已的舉措,有的地方基層公務員工資面臨停發,這都是多年所未有的,自然引發了廣泛的擔憂和不安。 審計署2010年底的審計報告顯示,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余額共計107174.91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達67109.51億元,占62.62%。在2008年4萬億元的投資狂潮中,區縣一級平臺遍地開花,無序負債、過度負債,銀行在10萬億元的信貸狂潮中,睜只眼閉只眼地大干快放,貸款缺乏透明度。通過解包還原后發現,許多貸款沒有一一對應的資產,一塊地多頭重復抵押,“一女幾嫁”的情況非個別現象。有的土地證都沒有,只有復印件,有的雖有土地證,細一看這土地的附屬物是公共設施,如醫院或者公園,根本動不了,有的地方甚至用高速公路綠化帶的土地拿來抵押,忽悠銀行,居然成功貸到款,而現在看來,這些平臺背后的土地就是一片吸金的“黑森林”,風險毋庸諱言。 平臺貸款背后的“圈地運動”,潛伏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和社會風險。云南一家負債近千億元的公路城投公司,早前直截了當向銀行發違約通知函,表明無力還款。最后省政府介入,向銀行承諾會透過增資、墊款及補貼救助該公司,最終達成債務重組協議。類似事件已發生多起,一些動輒上百億的平臺到期還不了款,最后都由政府出面協調順延展期,只還利息不還本。難怪標準普爾金融機構評級資深董事曾怡景認為,中央政府若不介入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10萬億地方債務中2.5萬億元可能成為壞賬,銀行將是最大受害者,內地銀行業的壞賬率或提升6個百分點。而高盛高華的報告稱,內地銀行業在2013年的壞賬率可能高達8%。這直接導致這幾年銀行業雖然利潤高得不好意思說,但股價迭創新低,基本是蘿卜白菜價,長期難以浮出水面。 南京發生小型平臺公司借百姓房產去再融資,并且財政部門“勇于擔保”的事件,已暴露出最底層平臺貸款風險的冰山一角,如果財政和金融體系的風險相互疊加,容易誘發更大的風險事件。一些地方在形勢好的時候,在GDP和政績驅動下,忘乎所以,大干快上,盲目亂鋪攤子,大搞陣地戰,而在經濟下行周期內,則日益捉襟見肘,難以為繼。一方面是過去拉的架勢太大,造成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出現,另一方面是銀行在信貸規模緊縮時逼債,會直接導致項目斷裂。于是不得已之下,用高息到民間吸收資金,甚至以停發工資的手段節流。 長期以來,中國各級政府的負債都是以國家信用作為背書的,大家相信政府不會違約,不會像美國的政府沒有錢就關門,不相信平臺說倒閉就倒閉。但鑒于平臺貸款的數量甚巨,短期局部的流動性風險一旦爆發,很容易激起骨牌效應,所以面對已經出現的或大或小的苗頭性風險和隱患,必須采取更堅決更有力的手段以防控系統性風險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