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北京市各小學集中入學登記。按照“免試、就近”原則,年滿6周歲的孩子可以進入片內小學就讀。然而,不少家長直到領著孩子去登記,也沒弄清楚自己住的樓屬于哪個小學的服務片,甚至相關小學內工作多年的教師也說不清服務片的具體劃分依據。一些家長還質疑,為什么自家孩子沒被劃到距離較近的學校,偏偏劃到更遠的學校?(《北京日報》6月11日) 小學劃片事關孩子學習的未來,沒有哪個家長不關心。但是,對于許多家長而言,小學劃片是一筆“糊涂賬”,要想把家附近小學劃片問題弄清楚還真非易事,每年小學集中入學登記時期,總會有一些家長,為孩子進哪個學校發蒙,總要跑不少冤枉路,費幾分周折,才能把孩子順利送進接收的學校。 而且,即便孩子進了學校,也可能不是離家最近的,不時出現與學校只有一街甚至是一墻之隔,卻進不了該學校的個案。這對家長和孩子既不公平,也給孩子上下學的接送帶來不便。 小學劃片還常常出現許多不可思議的事,例如,有的小區遲遲未“劃片”,導致孩子“入學”難,昌平和海淀交界處的兩限房小區瑞旗家園就是最新一例;學校用舊地名劃片招生,如今年垂楊柳中心小學招生,布告上說招廣渠東路的生源,家住廣渠路的王先生領著孩子去報名,結果遭拒絕,事實上,王先生所住的廣渠路就是20年前的廣渠東路。 小學劃片為何會有這么多問題?原因在于,北京許多小學的劃片范圍仍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大盤子”,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城市迅速發展,舊城大規模改造,新建小區林立,人口不斷流動,學校撤銷合并,原來片區內的住宅和生源數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劃片的“大盤子”依舊只是依據新變化進行微調,并未根據現實情況,進行全面的改革和調整。 小學劃片事關民眾的福祉和社會公平,它作為教育服務的重要一環,需要與時俱進,針對城市生活的巨大變化,劃片格局也應隨之改變。據業內人士稱,劃片基礎多年不改,區縣和學校也有苦衷,擔心學校的服務片一旦變化會引發糾紛。但是,如果害怕麻煩和糾紛而怯于改革,只能暫時掩蓋問題,長期來看,不斷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遲早還會暴露。其實,只要劃片的調整做到公開和公平,相信大多數家長是能認可和接受的。 另外,要想小學劃片不再成為“糊涂賬”,教育部門還應在便民服務上有所創新,F在小學劃片多采用片區內貼簡章的傳統辦法提示家長,這樣的公示不免會出現遺漏,也給家長查詢帶來不便。北京市急需建立一個小學劃片信息的查詢平臺,只要輸入小區或街道門牌,立刻就能查到孩子該去的學校,如此一目了然,給家長孩子最大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