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財政稅收收入數據似乎表明,我國近幾年財政高增長階段迎來拐點。財政稅收增速放緩,但目前尚未出現負增長,也契合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現實。隨著政府加大對企業和居民的減稅讓利,一段時間后將形成國內需求自我繁榮的良性格局,推動我國經濟步入穩態均衡增長軌道。
4月,全國財政增長情況不容樂觀,財政高增長迎來拐點。繼去年第四季度增長放緩以來,全國財政收入今年一季度延續放緩態勢,4月財政收入陡然下降雖在某些專家的預期之中,但又超出多數人想象。
今年4月財政收入僅比去年同月增長6.9%,增幅同比回落20.3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增長2.6%,增幅同比回落23.3個百分點。在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大多數稅種增幅普遍下降的同時,少數稅種開始呈現負增長:個人所得稅、房地產營業稅同比分別減少69億元和50億元,從減少絕對額看處于前兩位;證券交易印花稅、契稅同比分別下降63%和17.4%,位列稅收降幅榜首。
追溯2009年以來的財政、稅收增幅,可以說今年4月財政收入情況是近幾年我國財政進入新一輪“高增長”后極為少見的“低增長”。當月財政、稅收收入增幅僅為6.9%和2.6%,這種情況只在此前的2009年上半年出現過。當時正值全球經濟金融危機深化和肆虐,我國經濟也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影響。2009年第一、二季度的財政和稅收收入增幅分別為-8.3%、-2.4%和-10.3%、-2.36%。受2008年底我國實施四萬億投資政策影響,從2009年第三季度開始,財政、稅收增幅由負轉正,分別為5.3%和22.58%。之后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到2011年三季度,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連續7個季度增幅均在22%以上。進入2011年四季度,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增幅分別回落至10%、6.8%。2012年一季度分別為14.7%、10.3%。從數據看有所反彈,但是4月呈現陡降態勢。
財政部表示,受經濟增長趨緩、企業利潤下降、價格漲幅回落、實施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影響,4月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增幅雙雙放緩。
首先,經濟增長趨緩,導致與經濟指標密切相關的稅種收入增速放緩。增值稅、營業稅占據全國稅收總收入的半壁江山,每個稅種的收入增速主要由其稅基決定,增值稅的稅基基本相當于工業增加值和商業增加值。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9.3%,比3月份回落2.6個百分點,而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也恰好為9.3%;營業稅的稅基是交通運輸業等9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基本上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形勢的變化,4月全國營業稅收入1446億元,同比僅增加116億元,增長8.8%,較去年同期回落12個百分點,并且受房地產政策影響,1-4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為12421億元,同比下降11.8%,增幅較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別回落23.9和25.1個百分點,同期房地產營業稅出現負增長。
其次,主要企業利潤增幅明顯放緩導致企業所得稅大幅回落。企業所得稅的稅基是企業利潤總額,企業所得稅收入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主要企業利潤出現負增長。國資委數據顯示,今年1-4月央企累計實現凈利潤2533億元,同比下降13.2%;4月當月實現凈利潤713.5億元,與3月環比下降13.6%。A股一季度季報數據顯示,A股市場103家房企今年一季度共實現凈利潤69.95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33個百分點,而A股四大龍頭“萬保金招”一季度共實現凈利潤25.18億元,同比下降4.26%。
再次,價格回落帶動相關稅收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4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4%,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0.7%,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0.8%,導致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相應下降。
最后,財政稅收增幅大幅放緩還與近期密集出臺的結構性減稅政策相關。從今年起國家陸續實施調節收入分配、支持小型微型企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擴大進口以及穩定物價等方面的結構性減稅政策,涉及的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關稅等稅種收入相應減少。
4月財政稅收收入數據似乎表明我國近幾年財政高增長階段迎來拐點,財政稅收增速放緩,但目前尚未出現負增長,也契合著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必然結果。一方面,我國經濟經歷30年的高速增長已經到了增速放緩時期,需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震蕩起伏、復蘇艱難必將制約經濟發展進程,兩者合二為一,勢必造成我國經濟增長態勢趨緩,財政稅收增長也隨之回落。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政府加大對企業和居民的減稅讓利,或將開啟我國藏富于民的新時代。
當前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向企業和居民減稅讓利,是穩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促發展的最直接、最主動、最有效的措施。從短期看,這的確會加大財政支出壓力,甚至會出現財政赤字。但從長遠看,隨著結構性減稅等多項政策措施效果的逐步顯現,中小企業投資將趨于活躍,實體經濟成本下降、效益逐步好轉,必然創造更多的居民就業機會,與個人所得稅繳費基數的調增和政府加大教育、社保、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共同作用,切實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水平,解放中低收入群體被抑制的消費欲求,產生更多的消費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因投資、出口回落形成經濟放緩的不利影響,成為三駕馬車中的重要增長因素。可以預見,為實體經濟發展和中低收入群體減負,一段時間后將形成國內需求自我繁榮的良性格局,推動我國經濟步入穩態均衡增長軌道,國家財政稅收也會隨之高企,實現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