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經濟下行趨勢明顯,今年以來企業利潤出現連續下降。如一季度超過半數的上市公司利潤下降或出現虧損;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5.2%,為2009年11月份以來首次出現;3、4月份這一現象延續,導致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3%,前4個月央企利潤同比下降13.2%。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有何應對之策?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歸結起來,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 從經濟周期角度看,由于中國制造業對外需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嚴重依賴,工業企業利潤下滑與出口和投資增速減緩密切相關。 先看出口。相關數據顯示,2001年以來歷次工業企業利潤下滑都與出口減速有關。如2001年由于IT泡沫破裂引發出口減緩,GDP增速由一季度的8.5%下滑至四季度的6.6%,2002年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下降6.4%;2008年下半年由于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出口嚴重受挫,GDP增速由2008年二季度的10.8%下滑至2009年一季度的6.6%,當季工業企業利潤下降37.1%;由于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再次影響出口,導致GDP增速由去年一季度的9.7%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8.1%,工業企業利潤再次出現下降。 其次看投資。一季度企業利潤下降較快的行業大多和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有關,如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下降23.1%,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83.5%,通用設備制造業下降0.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下降2.4%;A設施建設和房地產投資減緩,不僅和4萬億政府刺激政策到期有關,也與近兩年持續的房地產調控有關。正是由于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的明顯降速,才導致諸如鋼鐵、水泥、化工等工業企業的利潤下滑。 從結構性的因素分析,工業企業成本上升過快和國有經濟比重過高是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主要原因。據有關部門測算,1996-2005年期間,工業企業職工實際工資平均每年增長3.5%,而這期間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增長7.9%;而在2006-2010年期間,工業企業職工實際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1.9%,而在這期間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僅增長6.4%。近年來,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影響,工業企業面臨持續上漲的勞動力、能源、原材料和融資等多種要素成本的影響。在出口減緩和內需不振的大環境下,企業受到來自國內外銷售市場疲軟和成本上升的雙重擠壓,利潤下滑就成為必然的趨勢。 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民營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和勞動生產率都要強于國有企業,因而雖然目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占比40%左右,其利潤占比為30%;而私營企業資產占比20%左右,但其利潤占比卻也接近30%。今年一季度,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2.4%,而私營企業利潤同比則增長22.4%,也部分反映出民營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較強。 另外,我們在看到與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相關行業利潤下降的同時,也應該看到與能源、資源相關行業利潤的穩定增長。如一季度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同比增長10.6%,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8.3%。這說明,盡管同樣遭遇經濟下行和市場不景氣困擾,但那些帶有部分壟斷性質的行業仍能憑借其壟斷地位保持利潤的增長。 綜上所述,目前工業企業利潤下滑,既有來自周期性的因素,又有來自結構性的因素。應對周期性的因素,需要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實現穩定、較快和可持續增長;而應對結構性因素,則需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資源品價格改革、加大科技創新投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途徑,著力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