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集團新近獲贈的一大“利好”又讓人們焦慮起來。5月23日,四川宜賓市召開新聞發布會,宜賓市副市長謝杰稱,宜賓機場的遷建立項已經獲得批準,并將命名為五糧液機場。對此,公眾紛紛質疑:政府投資建機場,以企業品牌命名是否合適? 不難想象,冠名當地機場這樣一個公共窗口,對五糧液意味著多大的廣告效應。宜賓市在回應質疑中強調,“以五糧液命名,既能提高宜賓市知名度,還能擴大五糧液影響力,是一個雙贏的合作。”這一“雙贏”邏輯實際闡述了此番命名背后的“利益交換”:五糧液提升品牌形象、進而擴大產值;宜賓市提高地方知名度,同時受益五糧液更多納稅。從某種程度上講,如此所謂的“雙贏”,實際無異于“明碼標價”出賣公共資源。 一般而言,政府所給予的政策、土地、資金等有形無形的扶持,當地龍頭企業都會最大限度地獲取;對于地方的一些建設配套項目、愛心工程,龍頭企業也會積極參與并有所表現。五糧液此番獲得機場命名不過是這種政企良好關系的又一次展現。正如宜賓市的回應,“五糧液機場并不是首家以企業命名的機場,早在去年貴州就以茅臺命名機場并開始動工修建”,地方政府的這種情緒可以理解,但權力與資本過于緊密的關系,必然會破壞正常的市場環境。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片面追求發展速度、擴容GDP總量,是一些地方在發展中容易出現的偏差。一些地方大企業作為地方創稅的大戶,地方政府視之為“掌中寶”,諸如劃撥土地、傾斜政策、配套資金等,往往“有條件要支持,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支持”。政府雖有義務扶持地方企業發展,但是介入過深也容易偏離政府部門在市場中的角色定位,以致出現“嫌貧愛富”、“厚此薄彼”的政策,甚至淪為一些大企業的“大管家”、“推銷商”。 從根本上講,機場等公共設施不同于足球俱樂部,俱樂部本身就是獨立的市場主體,自然可以完全按照市場的邏輯,明碼標價地選擇企業命名。但機場、道路等公共設施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是面向全社會的。如果按照宜賓市的命名邏輯,那么全國很多地方的機場都可以改名,哪個地方沒有一家納稅龍頭企業呢? 這種命名模式,說起來理由很多,其實是缺乏遠見的。說到底,這種模式暗含的發展思路還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以本地最大型的企業命名機場,看起來是最大限度地扶持納稅龍頭企業,保護地方經濟穩定發展,實際上也是地方政府固步自封的表現。假如將來宜賓出現像蘋果這樣的企業,或者別的什么企業,上交利稅比五糧液更高,那么,這個機場是不是要再行更名?當然,宜賓在短期內未必會發生這樣的事,但在其他一些城市,不是沒有發生過以企業命名道路,后因企業蕭條而再行更改道路名稱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