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10 作者:肖國元 來源:證券時報
|
|
|
“擴大內需”是近年來最熱絡的詞匯,上至中央政府,下至黎民百姓,人們念念不完,幾乎成了口頭禪。它不僅飽含著強烈的生活欲求,也成了政策導向的指南,更是經濟學家大展拳腳的學術前沿。原因無他:1、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雖然總量快速增長,但過分依賴投資、出口的粗放發展模式仍然延續著,民眾的生活并沒有同步得以提升;2、2008年肇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以及后來頻頻發酵的歐債危機打擊了中國的出口貿易,以致傳統的仰賴出口的發展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而難以為繼。因此,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校經濟發展目標就成了當務之急,擺在了我們面前。由此,由消費、投資、出口組成的“三駕馬車”中的消費走進人們的視線。 至于如何擴大內需,主流的觀點似乎高度一致,認為“內需增長緩慢以致消費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保障缺位或不足”。社會保障問題直接增添了民眾眼前的消費顧慮,以致他們捂緊錢袋,不敢消費。因此,要擴大內需,最有效的辦法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以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也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近年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風起云涌,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保障項目逐漸增多,社保繳費水漲船高。在社保體系建設中,人們的憧憬與期待是可想而知的。這其中,自然包含對內需的促進作用。 不過,這種做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從而進一步改變經濟增長格局的作用,仍是一個未知數。而基本的邏輯演繹可能更清晰地顯示出問題的另一面。 我國進入市場化改革30年來,雖然經濟不斷波動,制度時時變革,利益關系的調整與人們的行為選擇等也是多變不居,但宏觀上,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增幅在9%上下的格局一直持續了近30年。在9%的增長格局下,消費、投資、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大體上呈現出“三分天下”的特征。這是說,與其他消費占比高的國家,比如美國比較,雖然我國的消費對GDP的貢獻度偏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是消費的大幅增長與急劇擴大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消費不僅僅是態度與意愿問題,也不僅僅關涉消費本身,要改變消費意愿以及與此有關的行為取向,還有待于其他起決定性作用的影響因素。 在此,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消費理論也許有助于我們看清問題的實質。弗里德曼提出過一個“持久收入理論”,認為居民消費不取決于現期收入的絕對水平,也不取決于現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關系,而是取決于居民的持久收入。弗里德曼認為,居民收入分為持久收入和暫時收入。持久收入是指在相當長時間里可以得到的收入,是一種長期平均的預期內得到的收入,一般用過去幾年(至少3年)的平均收入來表示。暫時收入是指在短期內得到的收入,是一種暫時性偶然的收入。弗里德曼認為消費水平取決于持久收入,消費者不會對所有的收入變化做出相同的反應。如果收入的變動是永久性的(比如被晉升到一個可以提供更可靠的更高的收入崗位上),那么人們就可能會消費所增加的大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如果收入的變動具有明顯的暫時性(比如一次性獎勵等),那么所增加的收入的相當大部分就會被儲蓄起來。因此,人們是根據持久收入來安排消費,而不是根據暫時性收入來安排消費。 持久收入理論說明了長期中消費水平的決定性,并且這樣的消費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這不僅與國外分析長期消費統計資料所給出的結論是一致的,似乎也與我國經濟30年來“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相吻合。這是持久收入理論帶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其次,弗里德曼認為,持久收入不僅包括勞動收入,而且還包括財產收入。因此,持久收入理論認為,消費不僅取決于工作收入,而且還取決于財產性收入。這似乎又暗合著前些年政府提出的提高民眾“財產性收入”的政策主張。因此,照持久收入理論來看,要增加消費,擴大內需,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持續性地提升人們的長久性收入,包括財產性收入,而不是其他辦法。 進一步,在持久收入理論指導下,我們能更清楚地看到,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短期內對刺激消費并不會有明顯的作用。相反,它還會減少民眾的可支配收入,壓抑人們即期的消費欲望,降低現時消費水平。 社會保障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失業保障、醫療保障、養老保障以及教育住房等其他社會公共福利保障。我國社保體系建設起步晚,基礎薄,要想建成一個有效的體系,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與巨大的資金投入。因此,指望社保體系短期內能解決民眾的后顧之憂,是不切實際的。另一方面,社保體系建設實際上是存錢用于保障未來的需要。即從現時的收入中扣除一部分,用于將來的養老防災。因此,本質上,社保體系的建設是以犧牲現時消費為前提的。按照現在的做法,類似“五險一金”的社保支出超過了工資收入的15%;若加上其他諸如企業年金、追加保險等,有些人的社保支出甚至占到工資收入的20%。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事情的兩面:其一,社會保障雖然有助于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有助長消費的潛在功能,但是,社會保障有一個“先存錢、后消費”的過程,不僅短期內起不到刺激消費的作用,相反會壓抑眼前的消費;其二,人們的消費水平與消費傾向取決于持久性收入,只有有保障的、高水平的、持久的收入才能真正保障大規模、高層次的消費水平,讓消費升級到成為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引擎。 因此,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不能指望社保短期內刺激消費,而是要進一步深化改革,為增加民眾的持久性收入創造條件,讓財產性收入成為常規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否則,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就是一句空話,就像懸在天空的圓月,雖令人遐想,但永遠處在不可及的愿景中。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