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09 作者:陳寧遠(財經觀察人士) 來源:東方早報
|
|
|
5月7日,中國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副總經理、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基金經理王亞偉先生因為個人原因離職。這其實是一則晚到而終于到了的消息。王亞偉要辭職、王亞偉辭職難等傳言,已經傳了N年,如今終于成為現實。 對于這位中國最為明星相的基金經理的辭職,輿論在整個過程中,不乏溢美之辭。的確,他太不容易了。他曾經管理的四只基金,都為持有人帶來較好的回報。雖然我們尚未有全面統計,說他是中國給基民帶來最好業績的基金經理人,但他肯定是一舉一動牽扯到基民和股民心弦最多的明星基金經理。顯然,這對他來說已形成壓力。 在同日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為他舉辦的媒體懇談會上,他坦承所謂“王亞偉概念股”因被媒體廣泛傳播給他帶來的壓力。王亞偉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更多是從選股思路、風控方式等操作技術層面解釋的,擔心中小散戶跟風的風險。當然這種情況的確存在,但卻不是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是:假如沒有“王亞偉概念股”的形成,就不會有他這樣一位明星基金經理;沒有這樣一位明星基金經理的效應,華夏基金在銷售非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產品時,就未必會取得較好的銷售成果。 “王亞偉概念股”的形成,就現階段中國的資本市場而言,其本質不是投資理念和投資水平的體現,也不是媒體追逐的結果,更非市場散戶的風險意識不足,而是中國基金公司監管方式、股權結構、管理取向和盈利模式的體現。王亞偉在離職媒體懇談會上如此坦承“王亞偉概念股”的壓力,其實是描述中國基金管理公司的整體盈利模式和基民、中小投資人不對稱的關系。 道理簡單。他被視為謙虛,是在他被問到是不是華夏基金“靈魂人物”時——他說:“我也不是華夏基金的靈魂人物。因為外面經常說:‘是華夏基金成就了王亞偉,還是說王亞偉成就了華夏基金’。其實可以明確地說,毫無疑問是:是華夏基金成就了我! 為此他舉了一個例子,說他擔任基金經理14年,先后管理過四個基金(分別是基金興華、華夏成長、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按照連續業績計算,投資者在初期投入一元錢,并把分紅進行再投資,14年后就變成了28元錢;這雖然是一個優秀的成績,但和華夏基金成立14年來對股東的回報相比,就相差甚多了。 按照他的計算,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在歷年增股、并購過程所投入的資金是很少的,1998年成立注冊資金只有7000萬元;2000年增加到1.38億元;2009年合并中信基金,再增加到2.38億元——王亞偉強調這是歷年股東的全部投資成本。而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給上述股東的回報,僅現金分紅就達到40個億;而在2011年股權轉讓時(受制于證監會要求本來100%持股的中信證券進行的合規的股權轉讓,由中信證券出讓的華夏基金管理公司51%的股權,最后轉讓給五家企業,轉讓總對價為83.44億元),華夏基金的整體公司價值達到了160億元。因此王亞偉合并計算,華夏基金管理公司成立14年來為歷任股東創造了高達兩百多倍的復合回報率。 在這個業績面前,王亞偉總結說,“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給股東創造的價值,遠遠高于一個優秀的投資家給投資者創造的價值。他們的能力和貢獻更應該得到認可和尊重! 當然這是一個正確的比較,但卻是不全面的比較。道理更加簡單,華夏基金管理公司在王亞偉等企業家和投資家的努力下,在短短的14年里,為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的歷任股東創造了兩百倍的復合回報,但投資華夏基金的基民呢?要知道華夏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管理著29只不同性質的基金,總資產規模達到1975.31億元,這涉及到成千上萬的基民,試問明星基金經理和出色的企業家為這些基民14年來創造了多少回報? 作為出色的職業投資人,作為擔心小股民跟風出現風險的明星經理,是否也可以對14年來華夏基金管理公司一共發行了多少只基金產品,又從這些基民手里募集了多少資金,進行了多少分紅,這些基金的面值現在又是多少,做一點簡單的統計,并在媒體懇談會上廣而告之?以免中國普通基民——尤其是分不清華夏基金產品和華夏基金管理公司關系的人——盲目認為買了華夏基金,就可以成為擁有200倍回報率的華夏基金公司的股東。 作為中國最為有名、且自己管理的基金產品對得起基金持有人的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的成功當然是大不易,這里有他個人的責任心、天賦和相當刻苦的努力。否認這一點,是不客觀的。但促成其大不易之成功的人,要首推何方神圣?又是以什么為基礎和前提的?為什么他的辭職與否屢次牽動市場?要回答這些問題可能更難。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