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07 作者:張茉楠 朱雅蘭 來源:中國證券報
|
|
|
當前,全球經濟競爭重點正從貨物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服務業與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必須把發展服務貿易作為提升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層次的重要抓手,促進中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服務貿易也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從1917億美元增長到3624億美元,增幅達89%,年均增長17.3%。其中,服務出口年均增長16.8%,是同期全球服務出口平均增速的兩倍。與此同時,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全球占比從2006年的3.6%增長到2010年的5.1%,世界排名由第八位上升到第四位。服務出口的世界排名從2006年的第八位升至2010年的第四位;服務進口的世界排名從2006年的第七位升至2010年的第三位。 然而,無法回避的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發展還處于嚴重失衡局面。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中,服務貿易居前20名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發達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等國的服務貿易出口額已占各自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10%以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務貿易國,2011年實現服務貿易進出口1萬億美元,實現順差1.79億美元,同比增長23%。服務貿易就業人數占美國總就業人口的五分之四。2010年美國對亞太地區服務貿易順差5700萬美元,對歐盟順差4400萬美元,對北美自由貿易區順差3500萬美元,對其他拉美國家順差2500萬美元。 我國服務貿易卻連續十年出現逆差,既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擴大開放、進口增加的原因,也反映出中國與主要發達經濟體間服務貿易競爭力存在著明顯差距。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占貨物貿易的比重只有12.5%,比全球水平低10%。根據商務部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從94億美元擴大到221億美元,呈逐年擴大趨勢。以與美國的貿易交往為例,2010年,中美服務貿易逆差達104.4億美元,為2009年的1.4倍。 中國服務貿易內部結構失衡長期存在。當前國際服務貿易日趨知識化、技術化和資本化,世界服務貿易的部門結構已從以自然資源或勞動密集型的傳統服務行業(如旅游、銷售服務等)為主逐步轉向以資本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運輸、電訊、金融等)和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如專業服務、計算機軟件、數據處理等)為主。這正體現了世界服務貿易的結構優化趨勢。 而我國服務貿易以旅游、運輸等傳統性行業為主,在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服務方面較為薄弱,導致我國整體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強。近年來,盡管計算機、保險、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增速很快,但其在服務進出口總額中比重依然較低,5年間僅從16.3%上升到19.4%;而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貿易繼續占據服務貿易主導,占比超過60%。2010年,服務貿易出口仍有約一半集中在運輸、旅游等傳統服務業領域,而金融、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通訊服務四類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服務貿易僅占出口總額的7.6%。 全球服務的可貿易化已開始改變整個貿易的深層結構。世界第一輪全球化是制造業供應鏈的深刻重構。在此過程中,中國憑借相對低廉的要素價格累積了經常項目的巨額順差。而現在,跨國公司全球制造布局已基本完成,在中國傳統紅利漸進消逝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加快貿易方式的轉型升級。 首先,未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會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勞動力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了生產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階段,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來越薄,資本回報率將持續下降,出口驅動的增長紅利會減少。 其次,“資源紅利”衰減后經濟增長面臨的資源環境瓶頸。“過度工業化、過度出口依賴、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模式已經嚴重威脅到中國可持續發展。 最后,全球增長格局演變。在全球外部不平衡逆轉、全球分工體系格局日趨穩定、中國出口產品集中度不斷上升所逐步界定的國際市場容量、勞動和資源成本上升和匯率升值的壓力以及逆周期的貿易政策盛行五大因素的影響,未來出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和主要源泉難以維持,并將步入遞減區域。 未來中國從“要素驅動型”向“效率驅動型”轉變已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中國要逐步扭轉過度依靠初級要素的競爭方式,通過設計研發創造、品牌價值創造和營銷渠道創造等高端服務環節創造利潤、創造附加值,大力發展高層次的服務貿易,實現全產業鏈整體升級是必然選擇。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