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4 作者:楊志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東方早報
|
|
|
2012年第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速為14.7%,與去年同期33.1%的增速相比,大幅下降。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放緩,為8.1%,這自然要在財政收入上有所體現。第一季度物價回落,消費價格指數為3.8%,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收收入。此外,財政部也將結構性減稅視為增速回落原因之一。 其實,財政收入增長形勢變化所隱含的經濟運行信息更值得關注。第一季度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3%。其中,國內增值稅和營業稅收入分別增長5.4%和7.6%。而在2011年,國內增值稅和營業稅收入分別增長15%和22.6%。國內增值稅和營業稅與國內經濟活動關系最為密切,增值稅和營業稅收入回落,至少表明更加緊縮的經濟政策沒有出臺的必要。 第一季度非稅收入同比增速達到53.3%。的確,非稅收收入增長有諸多不可比因素,但增速也未免快了點。非稅收入增速較快,不禁令人想起2009年的情景。當年為了保財政收入,非稅收入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速。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受到挑戰,已是不言而喻。2012年中國調低了GDP增速,但財政收入增速預計數上調至9%。第一季度的財政收入形勢表明,中國財政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第一季度,全國不同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差距較為明顯。在增速全面回落背景下,第一季度既有增速僅為個位數的省市,也有增速高達40%甚至50%的省份。在全國一盤棋的前提下,面對個體差異較大的地方財政形勢,下一步怎么做,確實是個難題。 僅僅關注公共財政收入是不夠的。公共財政收入不足以充分反映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財力。近二十年來,地方公共財政收入保證的主要是地方政府的經常性開支。地方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諸多公共服務,靠的是與房地產行業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的收入,特別是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金收入。 地方政府需要較為穩定的財源。自1998年以來,房地產、汽車制造、高速公路建設已成為促進中國宏觀經濟穩定的三大“法寶”。現在有什么可以取而代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談何容易?再說,發展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恐怕更需要的是政府輸血。能夠保證政府收入的主要還是傳統產業。要靠改造傳統產業,嫁接新興產業,在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實現地方政府財源的穩定性。地方政府自主發債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方財源穩定性問題。舉債對地方政府財力只能起到臨時性的補充作用。 房產稅與地方財源的穩定性有關。個人住房房產稅的開征不存在技術障礙,未來也必定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一個稅種,除了提供財政收入之外,首先需要說明征收的目的何在,是否會因此帶來新的不公平和社會穩定問題。個人住房房產稅應該是一種替代性稅,相關改革必須回到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上來,開征個人住房房產稅,相應取消有關收費(和稅收)。 但是,靠個人住房房產稅來解決地方財政收入不足問題,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亟待要做的是,進一步深化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改變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財力格局,給地方更多的財權和財力。 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意味著原先的財政收入計劃完成可能不會太順利。順理成章的,一些地方政府或稅務部門要加強稅收征管。可是,如果是經濟有問題,那么加強征管以實現“應收盡收”,收入任務表面上有可能完成,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各種經濟主體而言,重要的是實際稅負,而非名義稅負。名義稅負下調,實際稅負未變或上升,這樣的減稅就沒有多大意義。“加強征管”反而很可能導致實際稅負提高。 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在實施所謂結構性減稅政策。“結構性減稅”界定存在模糊性,在“有減有增”的解釋下,雖出臺了減稅政策,但一些增稅政策也隨之出臺。特別是一些價格傳導性較強的稅種,如資源稅,相關增稅措施可能增加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 面對當前財政收入形勢,地方減少支出是個好辦法。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要乘機削減,金融危機不應成為政府持續擴張的借口。一些到期的臨時性支出項目,不必要延期的就盡量不要延期,更不要挖空心思尋找替代項目。有的地方曾經探討出臺家具以舊換新政策,實屬沒必要。公共政策不必過多地介入私人消費。 欲取先予。財政壓力再大,減稅政策還是要持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應擴大,消費稅減稅改革應加快。個人所得稅稅負還應進一步下調。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還應進一步上調。 當前中國經濟決策要特別提防財政收入的系統性風險!財政收入持續增長是有前提的。一旦經濟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那么財政收入重現負增長也不是不可能的。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