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3 作者:溫建寧(上海金融學院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統計系副教授)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中國經濟下行的壓力愈大,舒緩壓力鼓舞士氣就愈重要。為了消解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消除不利因素對經濟的傷害,有必要創造特殊時期的經濟閃光點,去照亮經濟低潮階段坎坷的發展之路,這是最能體現能動性的智慧舉措,也是宏觀經濟管理“四兩撥千斤”的最高精髓。但在經濟發展特定的歷史階段,從經濟自身里面挖掘這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經濟亮點,是有很大困難的。原因就在于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弱化,不僅產能相對過剩嚴重抑制了投資的熱情,而且收入增長緩慢嚴重制約了居民的消費能力,還因為經濟增長外生動力低迷,不僅體現在全球經濟持續衰退壓迫信用消費,而且亦體現在歐債陰霾不時發酵沖擊著出口,宏觀經濟三駕馬車均欲振乏力。 現代經濟活動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當非金融莫屬。也正因此,當經濟走向低谷的時候,也恰好是金融領域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時候,社會生產領域累積的風險,商業交易環節累積的危機,都通過貨幣這個金融載體,通過信貸杠桿這個金融工具,不同程度地集中向金融體系傳導,要是不及早推動金融體系的重大改革,任憑金融風險不斷積聚,那勢必將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動蕩。因此,果斷把亮點鎖定在金融范疇,選擇金融領域重大改革為引信,及時梳理和化解金融風險,是最能發揮經濟管理能動性的表現,也是經濟意義上帕累托最優的閃光點。 讓人欣慰的是,這種宏觀經濟政策走向的合理邏輯,正逐漸體現為清晰的金融改革亮點。3月28日,國務院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決定,為溫州特色的民間金融尋求到了生存發展的新空間,為化解失范的民間借貸風險找到了制度創新的突破口。4月12日,深圳重大金融創新也已獲得國家層面支持,通過金融創新支持和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正好成為經濟由“脫實務虛”轉變為“棄虛取實”的關鍵點。 在證券市場上,證監會新主席郭樹清去年底就提出強制分紅,把尊重投資回報新文化作為資本市場基礎性理念,由此揭開了投資理念上深刻變革的序幕,重構了資本市場投資方有收益回報,強化了融資方有分紅信托責任。今年制度性建設開始全面落地,《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將于5月1日起施行,市場各方翹首以待的創業板退市制度正式實施。這說明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走在了金融改革的前列,結出了閃亮的碩果。而資本市場的改革亮點,是理念先行制度奠基的取向。通過改革讓資本市場“正本清源”回歸價值原點,既是點亮經濟轉型艱難旅程之“路燈”的舉措,也是解決好金融資源合理配置問題,創造消費型經濟的內生性驅動力,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百年富強夢想的最佳路徑。 首先,資本市場是金融創新最富有激情的試驗場。社會改革都會伴隨金融方式的變革,而這種金融創新活動都離不開投融資的支持。任何金融改革要想走向深入,拒絕資本市場“載舟之水”將是不可想象的。同樣,資本市場歷來都會對重大金融創新活動給予最為激烈的“歡迎”。這不,溫州金融改革試驗的消息一經發布,浙江東日股票就用連續漲停、短期翻番的特別表現,拍出了最響亮的掌聲。證監會降低券商風險資本準備金標準的消息一出臺,東吳證券股票也用爆發式漲停的方式舉雙手贊成。 其次,重大金融改革總把陽光最先照射到資本市場。從短期來看,平抑宏觀經濟減速過快的風險,平滑微觀經濟增長結構中失衡的危機,最能產生立竿見影功效的政策舉措,很大程度上突破口在資本市場,只要資本市場顯著性上漲能成為事實,那么民眾對經濟就能維持充分的信心,所有針對性經濟復蘇的金融改革,就能在國民的大力配合之下,割除經濟活動中各種痼疾和矛盾,恢復實體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恢復實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勢頭,逐漸拯救衰退行業萎縮的跡象,再造民營和中小企業發展實體經濟的熱情,振奮這些領域的企業家再度煥發激情,能更熱衷于直接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 很自然的結果就是,金融給經濟發展構造了基礎,資本市場給企業創富輸送了骨髓和血液,得益于金融體制改革,得益于資本市場高度活躍,實體經濟獲得了更多投融資資金,就有能力和條件克服面臨的經營性風險,也就有機會回報資本市場的反哺之恩,所以資產市場能最先感觸到陽光。 其三,通過改革讓資本市場“正本清源”回歸價值原點,增大了資本市場價值投資的含金量,更讓藍籌股票有了投資亮色。可能在今天很多人并不認同滬深市場的藍籌股,即便現在證監會主席來給大家苦口婆心講今年的藍籌有機會,還是有不少中小散戶對投資藍籌缺乏興趣。筆者在此想提醒大家,恐怕現在要對滬深市場有個新的認識,只要是有價值的都應受到我們的高度重視,要知道只要市場建立強制分紅制度,藍籌總是最有實力對大家有所回報的。當然,也不能不提出,今天所談的藍籌理念,并不是大家過去習慣的藍籌概念,這個藍籌在今天被注入了新的含義。現在講的藍籌股是代表真正未來發展方向的,能真正能引領市場的企業。 其四,資本市場的改革走在金融改革的前列,切實樹立起尊重實體經濟的創富效應,也給新興產業增添了獨有的魅力。通過資金引導資源聚集形成產業發展的龍頭,自能助力經濟實現在高水平基礎上的轉型發展。換言之,確保最該發展的實體經濟得到資金支持,最有能力迅猛發展的新興產業集群得到充足的資金配套,將是今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最大亮點。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