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0 作者:陳東海(東航國際金融公司)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2012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出現新特點。除了2008年和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以外,過去一直高歌猛進的進出口順差數據,現在不再過于突出。同時,過去超高速增長的財政稅收增長幅度也放緩了下來。對于這兩項數據出現的新特點,如按過去的經濟發展思路看,可能會視為經濟硬著陸前的征兆,不免憂心忡忡。但如換一種思維,從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這兩項經濟數據出現的新變化,正是一種樂觀的信號,意味著中國經濟正開始朝向均衡、有利民生的方向運行。 據統計,今年一季度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增長7.3%,貿易順差為6.7億美元。各月數據中,1月貿易順差272.78億美元,比去年12月擴大107.6億美元,2月逆差315億美元,3月貿易順差53.5億美元。又據最新數據,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4.7%,其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3%。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8.4%,稅收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1%。此前的數據是,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比2010年增長24.8%,2010年財政收入比2009年增長21.3%。 根據第一季度的貿易數據推算,今年全年貿易順差可能在500億美元左右。如果今年GDP增長在8%至9%的話,那么預期貿易順差占GDP的比值將在0.5%至1%之間。對于一個經濟體系完全的大規模經濟體來說,這個比例屬于經濟基本平衡的范疇。 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大包大攬,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一度很高,改革開放后,財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逐漸下降,從1979年到1986年期間,從接近30%下降至略高于20%,在1987年至1999年則逐漸下降至接近10%。這段時間非稅收入、國企利潤等與財政收入相比不高,對于該比例沒有顯著影響。但根據有些學者估算,如加上財政收入、預算外等非稅收入,目前中國的財政性收入占GDP的比例已超過30%,如果把國有企業的利潤也視為政府的財政性收入,那么這個比例可能還要高些。而當今世界上財政收入占GDP比例達到和接近30%的國家,往往都是高福利國家。由于中國不是高福利國家,高福利也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如果未來中國財政性收入占GDP的比例能逐年下降,讓財政規模與中國目前的福利保障水平相對稱,則屬于合理回歸。 從2004年到2011年,中國的出口順差占GDP的比例分別大致為1.70%、4.57%、6.62%、7.72%、6.93%、3.92%、3.03%、2.07%。可以看到這個比例在2007年達到最高,由于2008年下半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該比例從高點開始回落,此后一直處于下降趨勢。如果今年這一比例果真降低到0.5%-1.0%之間,如果以后該比例水平穩定在此區間附近并且成為常態,那么真可以說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則達到了夢寐以求的基本均衡狀態。 很顯然,自2008年以來的進出口順差占GDP比例的下降,使得中國經濟不平衡問題逐步得以糾正。假使能保持這種進出口基本均衡的狀態,則中國經濟將基本上改變對于外部市場的依賴,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將大為提高。所以,筆者認為,貿易順差和財政收入的下降,是過去經濟失衡狀態將得到明顯緩解的結果,非但不需要擔心,而且需要鞏固這一狀態。當下經濟工作的重心是繼續開拓內需市場,把經濟發展調整到依賴內部市場的方向上來。而有效地開拓內需市場,根本手段就是要有效地提高廣大中低階層人群的收入,這除了改革分配制度以外,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減稅,主要是降低流轉稅率等等。 同時,2012年第一季度的數據顯示,財政收入遠超過GDP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幅的、超高速增長態勢,已不太可能再繼續維持。一些地方、一些部門可能還囿于“財政增收”的舊思維,偏好財政年年高速增長,在財政計劃上,往往會訂下高增長的數量性工作目標。近期有報道說個別地方還在預收所得稅等過頭稅。這是值得高度警覺的現象。這種做法,無疑是在走回老路上去。 千萬要看清,進出口順差在GDP中的比例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是中國經濟出現拐點和向好的跡象,這應該成為改變財政高速增長和財政占GDP比例較高局面的契機。我們應該努力促進這種趨勢繼續向合理均衡的水平回歸,未來的經濟布局,理當盡力讓財政規模與社會保障水平相適應,不斷地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在GDP中的比例。為此,經濟的總體格局是應當減稅,即使是在結構性減稅有減有增的政策中,也應以減為主。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