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19 作者:紀睿坤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
|
每次房地產調控都要遭遇周期論:房價一調就降一放就漲。而造成這個問題的核心是土地供應,政府土地供應總是滯后于市場需求。歷年來土地調控政策也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反周期行之,即在土地市場冷淡的時候加強供地,而且必須供好地,刺激企業拿地。從這個意義說,大興土地四度流拍或為政府借鑒。 但是,反周期行之的道理,很多地方政府卻不愿意去做。 道理很簡單,土地市場不好的情況下,賤賣不如捂著,等到土地市場復蘇時,再出售,保不準還能賣出一個好價錢。 實際上,地方政府“捂地待漲”的僥幸心理在如今地價下行的背景下,并不少見。 對于地方政府來說,規避土地市場萎縮導致的地價下行的辦法,一個是減少住宅用地供應,穩定地價;一個是捂地待漲;另一個就是變相放松樓市調控。 4月17日,國土部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一季度,全國主要監測城市住宅地價為4516元,環比下降0.04%,同比增長僅3.70%,環比增幅自2009年二季度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在房價拐點半年之后,土地市場正式迎來拐點,進入低位運行期。 與此同時,任何一個房地產企業拓展部的經理都會告訴你,目前住宅用地的數量不多,可選空間不大,質量也多不佳。 如此便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土地市場不好,地方政府捂地不賣,或者拿一些有瑕疵的地塊去賣,開發商的拿地積極性更弱。 這也將產生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階段普通商品房供地跟不上去,那么未來1-2年的商品房供應將會短缺,并帶來新一輪的房價上漲。 作為樓市調控的重要環節,房地產用地調控的主管部門國土部也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17日,國土部在一次內部視頻會議上特別提到,謹防地方政府變相放松樓市調控,要求地方政府加強商品房用地供應,編制科學的供地規劃。 在土地市場越是不好,政府越要編制科學的供地規劃,拿地尤其是拿好地出來賣,以保證開發商拿地積極性和房地產開工率。 然而各地由于過度存在大量的用地抵押至銀行的情況,又必須確保地價,一旦地價下行,抵押至銀行的價值也將隨之縮水,進一步加劇了地方債務負擔和風險。 在樓市持續調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存僥幸心理囤地待漲。土地市場已經步入下行周期,短期內不會改變,將至少持續到明年上半年。 一般來說,土地市場表現常滯后于房地產市場半年,也就是說,如今的土地市場是半年前房地產市場的真實反應。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