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17 作者:尹于世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
|
又到了會考、升學的“沖刺”階段,一些培訓機構再度進入“興奮”狀態,補課形式花樣翻新,補課價格加速上揚:有的學生一學期補課費超過10萬元,還有一個班一學年單科補課費多達67萬元。面對不斷增加的補課費用,教育部門連年下發“禁補令”。但是,眾多家長、學生依然趨之若鶩。是什么力量讓“補課市場”如此興隆?(4月16日新華社報道) 相當一部分家長、學生選擇參加培訓,甚至于支付高額的補課費用,主要是升學壓力所致。因為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許多地方教育資源目前極不均衡,優質師資力量往往集中在少數學校,許多家長所以不惜一切代價,就是要讓孩子考高分,上好學校,有更好的前途。而事實上,一些培訓機構正是迎合了家長與考生的這種心理,加上有的培訓,的確比較注重備考的針對性,從提高考試成績的角度,也的確有些效果。此外,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補課行為,許多家長都有從眾心理,擔心如果不讓孩子培訓,會因此耽誤孩子的前途,留下遺憾。這是目前課外培訓火爆的重要原因。 興隆的補課市場,更值得社會警惕的是,一些收費昂貴、標榜有神奇效果的天價培訓機構,背后可能存在著漏題、泄題的利益鏈,這不僅違反了國家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更嚴重地威脅到考試公平與正常的教學秩序。 仔細審視一些天價培訓班,更像是利益驅動下,相關部門、機構所演出的雙簧。正如一些資深的教師披露,教育部門對于考試漏題事件打擊力度很大,都要簽署保密協議,漏題屬于違法違規行為,但這種行為很難禁止。因為,雖然出題過程是封閉進行的,但是出題教師平時是自由的,參與補習的教師,有的也參加了出題。這樣,就很難避免這些教師為了經濟利益有意無意讓考題或相關內容透露出來,或故意出那些已經在培訓班上講過的題。 事實上,現實中人們經常會看到某些培訓機構打出“與出題教師密切合作”“特邀10年中考壓軸命題教師”等廣告。表面上看,這只是一種抬高身價的做法,但這類廣告似乎也在暗示,這家機構能請來出題教師進行輔導,提分“有門兒”。 一些培訓機構為了讓培訓效果更加“明顯”,對出題的相關人員采取各種手段“公關”,或是在考試前請出題教師授課,提前圈出重點,或是獲得重要的信息后,在培訓中重點“解析”,最后以猜題、押題成功來證明培訓機構的實力與作用,同時逃避追查。有這樣門路的培訓機構,自然“效果”明顯,即使要付高價,望子成龍心切的家長也難免心動。 因此,對于那些標榜有神奇效果的天價培訓機構,相關部門要作為查處的重點,如果背后真的存在不法行為,一定要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堅決遏制那些借泄題、漏題擾亂秩序、騙取錢財的行徑。 一些教師漏題透題,這還只是私人行為,而一些學校跨地區到各地“掐尖”,一些學校與培訓機構“共謀”,在選擇學生的過程中,重點選錄在培訓機構參加培優且成績靠前的學生,則是以組織的力量更強化和提升了培訓機構的地位與作用。在這種環境下,廣大學生家長不得不被牽著鼻子走,他們相互攀比、激烈競爭,使得培訓更加火爆,“天價”也就必不可免。 說到底,眾多補習班屢禁不止是由于應試教育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隨著城市化帶來城市人口猛增,以及教育撥款的常年傾斜,教育資源分化加劇,而有的地方、有的部門利用自己的權力,熱衷于將優質資源集中于少數學校,或者以種種借口保持“歷史”造成的校際差距,人為地制造不均衡,由此擴大在資源分配的作用與地位,通過這種權力尋租,獲得不當利益。所以,要讓火爆的培訓降溫,消除“天價”亂象,需要斬斷“共謀”利益鏈,不僅需要整治培訓市場,嚴打透題漏題,也需要禁止一些所謂名校從培訓機構“選秀”及跨區掐尖行為,更需要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與全面推進,讓教育資源均衡落到實處。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