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跌宕起伏的“過山車”式發展。一季度還處在增產擴容的爆發性增長階段,之后則急劇逆轉陷入行業大面積虧損的危局。光伏產業的大起大落不符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方向,也與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宏觀戰略相背離,值得高度關注。
1、光伏企業業績大幅調減或陷入巨額虧損。
據在美國上市的11家中國光伏企業2011財年第三季度財政報告,除晶科能源、大全新能源兩家企業略有盈余外,包括尚德電力、英利綠色能源、賽維LDK、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等行業龍頭企業在內的9家光伏企業全部出現巨額虧損,共計虧損4.61億美元。
同時,江蘇陽光、超日太陽、向日葵、東方日升、橫店東磁等國內光伏上市企業則紛紛預告2011年凈利潤比2010年同期大幅下降,下降幅度分別達80%、35%-65%、84%-90%、60%-72%、50-80%,拓日新能則預計2011年虧損1.35億-1.45億元。
此外,大部分中小光伏制造企業由于不具備產品技術和成本方面的競爭力而訂單不足,開工率嚴重不足、主營業務收入大幅萎縮,甚至不得不面臨停產或破產狀態。據賽迪調查,我國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幅減產或正在努力維持生產,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
2、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嚴峻挑戰。
2011年第三季度,EvergreenSolar、SpectraWatt和Solyndrat三家美國光伏企業相繼宣布破產,誘發了美國七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向美國商務部與國際貿易委員會提起貿易申訴,要求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展開“反傾銷、反補貼”(以下簡稱“雙反”)調查。
2012年3月19日,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太陽能廠商的“雙反”初判認定,中國太陽能產品生產商接受了政府的不公平補貼,決定向中國產太陽能電池和太陽能板初步加征2.9%至4.73%的關稅。其中,無錫尚德被課以2.9%的稅率,常州天合為4.73%,而其他中國廠商則是3.59%。至于反傾銷的判決和反補貼稅的最終裁定,預計將于2012年上半年公布。
同時,德國光伏廠商Solarworld也在占全球光伏安裝市場最大份額的歐洲進行游說,要求歐盟委員會對來自中國的光伏產品進行“反壟斷、反傾銷和反補貼”(以下簡稱“三反”)調查。
鑒于美國“雙反”調查所形成的不利于我國光伏企業的判決,歐盟為緩解其經濟危機則很有可能會啟動對華的“三反”調查以限制中國光伏產品進入歐洲市場,這將直接影響到我國光伏產品的出口。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具有“市場在外、核心技術在外、原料在外”的特點,目前發展陷入困境主要受產能擴張步伐過快、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企業資金鏈緊張等因素影響。其中,產能擴張步伐過快又是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企業資金鏈緊張的主要誘發性因素,并成為導致行業提前“入冬”的關鍵。
一是產能擴張步伐過快。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受惑于相對較高的行業毛利率、較低的行業進入門檻和廣闊的潛在市場,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大舉進入太陽能光伏行業。據浙江太陽能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浙江省共有176家太陽能光伏企業,其中2010年9月后成立的企業多達78家,上規模的不到30家。“一哄而上”的“跨越式”發展引發了短期內光伏產能的爆發式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156家電池組件企業2011年的太陽能電池產能已超過35GW。
二是市場需求增速放緩。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容量約為24GW,同比增速達42%,較2010年129%的同比增速大幅下降,增幅放緩2/3以上。主要是受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光伏市場補貼下調的影響,占2010年全球裝機容量近八成的歐洲市場增速大幅放緩。對于2010年光伏產品出口比重接近95%的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外部市場需求的相對低增速根本無法消化國內快速增長的產能。
三是產品價格大幅下降。2011年,受國內廠商產能集中釋放、需求相對萎縮、生產效率的提升和國際、國內領先廠商高毛利率以及企業回籠資金甩賣庫存等因素的影響,多晶硅價格從一季度末超過90美元/公斤的高位跌至年底的30美元/公斤,跌幅超過60%;硅片環節的價格下跌幅度雖低于多晶硅環節,但較年初相比跌幅也達40%-50%;電池片與組件的價格跌幅雖低于硅片環節,但較年初相比跌幅也達40%。產品價格的大幅下降對產能小、耗能高和高電價地區的光伏制造企業造成極大沖擊。
四是企業資金鏈緊張。2011年,在緊縮的貨幣政策環境下,銀行體系受額度限制、存貸比約束和對光伏市場前景悲觀預期等因素影響,幾乎所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都對中小太陽能光伏企業采取貸款收緊政策,即信貸以存量為主,不再給予新增信貸。同時,受產能規模迅速擴張、光伏產品價格暴跌、庫存積壓嚴重等因素影響,主要光伏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大幅上升,利用自我積累的內源性融資功能基本喪失,一大批光伏制造企業正處于資金鏈斷裂的邊緣。
針對太陽能光伏行業出現大面積虧損的問題和面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嚴峻挑戰,建議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正確認識當前的發展困局,樹立信心、挺過難關。
供需失衡是任一市場性行業都會面臨的問題,特別是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出現一定“泡沫”十分正常。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要需求保持增長,市場機制可以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市場主體對利益追求的變化,自動淘汰那些成本高、質量差、技術水平落后、缺乏競爭力的落后生產能力。
從長期看,能源發展必須轉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容置疑。因此,當前太陽能光伏產業經歷的發展困局,一方面,是新興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在這樣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企業和市場會承受調整的成本,不會構成對產業發展的巨大制約;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們更加冷靜地思考產業的理性發展,即產業發展不僅是簡單的產能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掌握核心技術前提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市場不斷培育壯大的問題。
二是必須選取合適的政策著力點,推進光伏制造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一,減少成套關鍵設備的引進,加強關鍵環節、關鍵部件的技術攻關。一方面,結合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對引進的成套關鍵設備和產業化前期關鍵技術實行國產化方針,通過對引進技術和關鍵裝備的分解、研制進行創新開發;另一方面,也要逐步改變目前對成套關鍵設備引進的發展模式,著重引進技術專利、技術情報和基礎性科研成果。
同時,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加強合作,積極研發能降低成本、提高能效、提升光電轉化效率、產品性能的新型技術,力爭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工藝和技術,增強我國在技術路徑選擇上的自主性。特別是,要發揮產學研結合的優勢,加強對多晶硅冷氫化技術、準單晶硅鑄錠技術、光伏玻璃減反鍍膜技術等獲得行業內廣泛認可的技術應用推廣和金剛石線切割技術、大尺寸區熔單晶硅技術、回收硅粉技術等前沿生產技術以及控制器、逆變器、反應器、大型氫氣壓縮機等關鍵設備的研究開發。
第二,加強行業準入管理,重點支持具有相關技術背景的龍頭企業。通過嚴格的政府及行業標準,特別是要從能耗、環保要求、安全生產等方面規范行業投資,堅決淘汰技術水平低、污染嚴重的企業,并引導資源向技術優、污染少、能耗低、規模大、成本低、具備行業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集聚,加強行業整合并購,保證產業的有序、可持續發展。同時,繼續建立健全太陽能光伏行業的原料和產品的技術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保證多晶硅、光伏組件等原料和最終產品的質量,規范引導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第三,加速淘汰落后設備。借鑒日本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手段,通過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制定設備注冊制度,即注冊現有設備并限制非注冊設備使用,限制新增設備。同時,利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對那些按計劃淘汰落后設備的企業提供優惠利率貸款,對淘汰設備造成的失業人員給予救濟,并采用特別折舊制度、即允許企業把一部分利潤作為固定資產折舊攤入成本以降低稅收負擔。
三是鼓勵太陽能光伏應用,進一步發展太陽能光伏市場。
結合太陽能光伏發電所具有的間歇性、波動性、可調度性低和成本高等特點,借鑒發達國家促進產業發展的經驗,逐步解決制約光伏市場開拓的問題,大力培育國內消費市場,推進產業與市場的協調發展。
第一,加強電網建設。要保證電網建設與光伏產業的快速發展相匹配,力爭統一規劃電網和光伏電站的建設布局。為促進光伏發電的消納、提升并網運行的管理能力,應建立太陽能發電預測系統,加強對太陽能發電量的實時監測;并繼續加大對智能電網、特高壓輸電線路網、大規模儲能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第二,支持小型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開發。加強用戶側分布式電源模式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性影響、分布式電源系統優化集成與匹配設計技術、分布式電源微網系統并網關鍵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通過對居民、政府和企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的安裝提供補貼、適度放開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經營許可、鼓勵電力企業高價回購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多余電力等措施,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
第三,推進光伏發電項目盡快并網。對電網企業制定光伏發電最低比例計劃。鼓勵地方供電公司參與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和前期工作,并將配套電網設施作為項目建設一部分,力爭實現光伏發電項目和電網建設的同步。對光伏發電項目的政府補貼,應根據實際發電量采取度電補貼模式,即“先發電后結算”。同時,在現有電網企業收入仍依賴發電環節與終端銷售環節“價差”的體制下,加強對“自發自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量對電網企業運營成本、應得收入總量影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