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13 作者:李秉強 王呈斌(臺州學院) 來源:光明日報
|
|
|
近幾年,東部地區的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在“三荒兩高”(用工荒、錢荒、電荒、高成本、高稅負)等多重壓力下舉步維艱,甚至面臨破產的風險。由此形成的倒逼機制也促使東部地區必須盡快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目前,東部一些地區出現經濟增速下滑的深層原因,是既有的增長方式日益不適合經濟發展的需要,進而引發了經濟發展向何處去的思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和企業家逃跑頻發可視為發展遭遇瓶頸的結果。比如,東部地區的浙江省,其經濟增長自2000年以來出現了趨勢性下滑,增長速度由2001年的全國第6位下降到2010年的倒數第7位。從經濟增長方式來看,改革開放后,浙江省經歷了經濟粗放發展階段、以提高經濟效率為中心的增長階段和經濟發展方式初步轉變階段,在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增長質量提高、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形成的同時,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趨勢較為明顯。雖然目前浙江省處于經濟結構向縱深轉變的階段,但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為了實現增長方式的有效轉變,浙江省積極采取了“制造業服務業”雙引擎戰略。但直至目前,無論是制造業還是生產性服務業,在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不少困境。筆者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加快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發展是解決東部地區目前面臨的經濟發展困境,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重要途徑。 從東部地區的總體來看,其制造業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最嚴峻的挑戰來自于產品從低端向高級化的轉型,并且存在較為明顯的低端鎖定。土地、勞動力、資金等方面的要素制約致使制造業企業紛紛轉行或者離開東部地區,進而導致東部許多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產業空心化和離制造業現象,炒房團、炒煤團、炒棉團,炒生姜、炒大蒜等游資的頻繁出現,表明資本正在逐漸偏離制造業主體,而大面積的企業家逃債也顯示出制造企業大都陷入了相當明顯的發展困境。 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東部地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變的重要途徑,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穩步提升。比如,有效需求受到抑制,供給水平偏低,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交叉管理和行業壟斷比較嚴重,土地、人才和資金等要素制約較為明顯。東部制造業起步早,規模大,但生產性服務業為何發展相對較慢?這固然與經濟社會發展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增長不快有關,但也與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較低,市場秩序尚不夠規范,行政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等因素密切關聯。 東部地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將制造業發展成為“世界磁場”,將服務業提升為“世界辦公室”,并且實現產業融合發展,這是未來東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目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陷入相對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兩大引擎的動力相對不足,即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缺乏穩健發展的基礎,難以對經濟發展的轉型提檔提供有效的基礎支撐,因此應該通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來推進增長方式的轉變。 首先,要創新發展制造業。制造業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石,只有通過創新轉型才能提升競爭力,同時要通過做大做強來提升塊狀經濟向產業集群轉變的能力,并且政府也應該加大共性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制造業企業應該通過積極挖掘自身的技術人才、共同研發新技術、構建技術聯盟等方式來積極推進技術改造。通過市場為主調控為輔的方式來推進產業重組,引導加快制造業的市場整合力度。整合分散在企業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人員,加快產學研聯合體的建設,培育適合本地制造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平臺,以推進共性的創新平臺的建設。 其次,要升級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應該通過培育增長點、產業升級和加快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等方面來加以推進。東部地區要通過金融、運輸等優勢服務業,積極挖掘生產性服務業的新的增長點。在主要的五大類生產性服務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與批發和零售業可視為傳統的生產性服務業,且部分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也屬于傳統范疇,都應該通過升級發展業態來提升其競爭力。突出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各級政府要出臺相應的優惠措施鼓勵金融保險業、技術服務等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引導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帶動傳統生產性服務業提升。 最后,要推進產業融合。東部地區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現融合發展,能夠彌補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自身發展的不足。東部地區的各級政府要出臺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通過示范效應加快制造企業二、三產的分離,同時促使制造企業將主要資源用于工業生產。各級政府首先要對不同制造行業所需要的生產性服務業進行測度和評估,在此基礎上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引導塊狀經濟區發展并引進與制造業關聯的服務企業,培育適合于制造業發展的服務業。積極引導制造企業主動與本地、外地的生產性服務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同時加強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力度。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