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日前發了兩則微博,說了一個做人、辦企業的至誠之道。 第一則微博:作為人,何謂正確? “很多人評論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京瓷有先進的技術,是因為京瓷趕上了潮流。但我認為絕非如此。我認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京瓷經營判斷的基準,不是‘作為京瓷,何謂正確’,更不是‘作為經營者的我個人,何謂正確’。而是‘作為人,何謂正確’。因為它具有了普遍性,就可以與全體員工所共有。我認為京瓷成功的原因就在這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原因。” 稻盛和夫的大白話,包含著極大的信息量。這里既有做人、辦企業的根本,還有成就天下式的基本思維方式。 中國人知道稻盛和夫是經營之圣,但卻少有人深究他為什么成為經營之圣。更有一種知見,把稻盛奉為神,甚至說稻盛的話一句頂一萬句。在這條微博里,稻盛和夫對此類“造神”動作不屑一顧。他說自己的成功一點也不神秘,無非就是堅持了一個簡單的判斷基準:“作為人,何謂正確?” 中國不少成功后的企業家和高管,在員工中和公眾場合,都一個勁地端著架子說話,就怕人們把他混同于普通人。稻盛和夫卻義無反顧地要與普通人的生命感與價值感相連接。他深知,一個企業成事,不是靠一個托塔李天王把天擎起來,而是靠全體員工進入全神貫注的生命狀態,不斷改善簡單重復的細節。因此,如何能夠喚醒全體員工的生命感與價值感,如何激發他們創造每一個工作中的“妙有”,是企業運營的重中之重。為此,必須與全體員工處在一個頻道上,哲學共有。 “作為人,何謂正確?”稻盛和夫是在講做人、辦企業的出發點。也許,“上智下愚”的觀念,至今一直拘押著一些國人的心。其實,王陽明早就體證“致良知”:“緣此良知兩字,人人所自有,故雖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覺”。稻盛和夫堅信王陽明的心學。他堅持從人出發,從良知出發,活在良知中,堅信抱元守一,便能成就天下式。 “作為人,何謂正確?”稻盛和夫是在講純粹。把創始人、經營之圣、權威、專家、高管等等大帽子統統扔進太平洋里。作為一個純粹的人,如何做才是正確的。這句話不是判斷句而是問句。也就是說,你不能把過去的答案,甚至上一剎那處理一個問題的答案,直接挪到當下。而在一個個的當下,都要有活潑潑的新答案。這里所呈現的狀態,與喬布斯所提出的“放下成功,永遠當個新手”如出一轍。喬布斯認為,一切與眾不同的創造,一切極致的“妙有”,都不是一個舊東西的復制,而只能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精進。純粹,容易嗎?你可以純粹嗎? 第二則微博:放下語錄,看腳下。 “無論你讀過、聽過多么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圣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后,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并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實踐。” 許多人活在歷史名人制造的“境”里。動輒語錄名言,動輒看到一個樣板就躍躍欲試去跟風,可往往未來及動手落實就又被新語錄吸引去了。他們看上去挺活泛,實際上太不自由,習慣于被別人制造的框框拘押。 有些企業家或高管,動輒德魯克怎么說、韋爾奇怎么說、稻盛和夫怎么說,總想拉一個名人過來給自己虛浮的心添一點底氣。久而久之,他就活在各種各樣的理念和說法中了,就不知道頭拱地做事這個真章了。當然,語錄本身沒有對錯,那是當事人對人對事的深切體悟。但如果抽離了當事人的語境,生搬硬套,那就被語錄所特定的“境”給拘住了。管理就是不斷解決問題。所以,管理不能從概念出發,只能從問題出發。正確做事,有效工作,系統架構,流程優化,持續改進。 語錄不能當飯吃。說了不等于做了,強調了也不等于落地了。堅持做自己能做的,放棄自己暫時做不到的。目標清晰,情緒穩定,不受任何干擾地直奔目標行進,是最簡單的管理和工作方式。任什么理論和語錄,都沒有腳踏實地的干活做事來得踏實有效。做企業真正較勁的是,把簡單有意義的事,能堅持不懈地做到極致。成就一個人和一個組織的秘密在于:從頭到尾做好一件事;堅持做好一件事。 看腳下!不要看嘴巴!這是稻盛和夫這兩條微博傳遞出來的重要信息。他是把辦企業,當成修煉心性的道場。“傾宇宙之力,活在當前一瞬”,這是他作為一個禪師的生命狀態。當你把自己從生命堆積物的大山之下解脫出來,聚精會神于當下能夠創造出的妙有之中,那就與稻盛和夫的生命狀態連接了,哪里還需要什么名人語錄來裝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