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看空、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近來再度升溫。一些西方媒體接連刊登文章,片面渲染、刻意擴大我國存在的各種經濟問題,比如投資過度、不公平競爭、地方政府債務、行業壟斷等,并由此斷言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不可持續。有的甚至認為未來幾年我國將發生重大經濟危機甚至崩潰。“唱衰中國論”不是什么新現象。過去20多年,各種花樣的“唱衰論”一次次出現,但都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事實面前不攻自垮,成為過耳雜音。我們對此需保持警惕,不為褒獎所惑,不為貶抑所擾,不為“棒殺”所懼。 在當今世界經濟格局中,中國的分量越來越大,舉足輕重。近年來,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面發展,消費和投資平穩增長,對外貿易更趨平衡,工農業生產穩定增長。2011年,我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二,進出口總額3.6萬億美元,出口1.89萬億美元,進口1.7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3萬多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是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更為重要的是,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穩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培育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擴大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GDP穩步增長,已經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備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積累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經驗,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需求潛力和資本技術吸納能力,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樹立了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很多國家清醒地認識到,與中國保持密切經濟聯系,搭上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能較早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 中國經濟雖取得巨大成績,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深層次影響逐步顯現,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并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這些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開,我們需以巨大的勇氣面對它,克服它。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當前,國際上關于中國經濟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我們需以包容的心態,借鑒國際經驗,傾聽各方聲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擴大內需,加快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