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奢侈品的追求變得狂熱。由于國內奢侈品量少價高,個人出國又多有不便,各種代購便因此應運而生,而由此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案例】 邱先生最近就為這代購的事而心煩。邱先生前段時間看上了LV的一款限量版錢夾,但是國內沒有上市,于是邱先生就在網上找到了一位自稱空姐的齊女士代購。在與齊女士商談后,邱先生先交了3000元的貨款,并約定等代購成功后支付剩余貨款。誰知等邱先生拿到心儀已久的LV錢夾后才發現,這個錢夾并非真品。邱先生遂要求齊女士提供購物原始發票,但是齊女士拒絕提供,并拒絕退貨退款。迫于無奈,邱先生只能到法院起訴。 北京市西城區法院對近年來審理的涉及海外代購的案件進行調研后發現,消費者在代購過程中存在四方面法律風險: 訴訟對象難確定 代購奢侈品的多為各地航空公司的空姐、海外留學生及各網站店鋪,發生糾紛后,消費者難以確定維權對象,亦難以提供對方真實信息,導致法院難以送達,消費者個人承擔不利風險。 奢侈品質量是否存在瑕疵難認定 對奢侈品質量的鑒定,代購中的習慣為支持專柜驗貨,但專柜往往拒絕對來自海外或機場等免關稅物品進行驗證。訴訟中,消費者提出要求司法鑒定部門予以鑒定,這不僅帶來增加訴訟成本的法律風險,且目前我國的司法鑒定機構是否接受類似的委托以及能否做出鑒定結論尚不十分明確。 銷售憑證缺失 銷售憑證在訴訟過程中是消費者的主要證據材料,消費憑證缺失將無法確認訴訟標的物的具體價值。訴訟中,消費者往往只能提交購物小票的復印件或只有所購買奢侈品的殘缺發票,這些發票均屬于非原始票據,在訴訟過程中不具有證明力,將直接導致消費者承擔敗訴風險。 消費者保存證據的意識欠缺 代購過程中,雙方往往借助互聯網、QQ、旺旺或網站站內信的形式交流,消費者往往不會對該類交流記錄進行保存,更不會進行網頁公證。一旦產生訴訟,只有經過公證的網頁才具有證明效力,拿不出有效的證據,消費者只能承擔敗訴風險。 針對上述法律風險,建議: 一、消費者應提高法律意識,代購有風險,消費需謹慎,切忌盲目跟風代購。 二、消費者應加強證據保全意識,要求代購者提供購物的原始發票并妥善保存,做到防患于未然,保障自身合法權益。 三、相關部門應針對以代購形式進行的商品交易制定嚴格的市場規則,例如對代購商實行實名注冊、審查制度,以達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目的。 四、進一步加強立法,完善有關代購、網購行為的法律法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