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和地方財政壓力,樓市調控會不會半途而廢?溫家寶總理14日在記者招待會上已經回答得精彩絕倫。 確實,中國房地產行業過去的發展史上,幾乎就不存在“末日景象”。當商品房制度改革以來,起初因為認識和觀念的缺失,并沒有得到居民的熱烈追捧,即使到1998年政策性“一刀切”終止福利分房,也都沒有立馬讓房價插上翅膀飛起來。但是,經過長達10年的改革預熱,住房的商品屬性被市場化手段發現,2003年以后投機者快速覺醒,潛藏在房子中的“黃金屋”被先知先覺者發現,鋼筋水泥冷冰冰的建筑物成了財富的寶藏,吸引了使用信貸杠桿按揭“淘寶者”蜂擁而至。有多少人享受到了房地產飛速飆漲的盛宴,恐怕沒有人心中會有末日情結。 2012年注定是房地產行業的一劫,樓市陷入低潮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說明住宅價格連續十數年上漲之后,已成強弩之末了。 中國經濟去房地產化,是具有歷史必然的大局。考察全國100個樣本城市,其住宅平均價格下降成為趨勢。雖然地產商不惜代價和市場博弈,包括利用高利貸高成本融資硬挺,堅持“死扛到底”就是不降價,但預期中寬松貨幣政策遲遲不見到來,嚴重削弱了地產商調動資源的博弈能力,價穩量跌的短期僵持局面悄然瓦解,有些地產商不得不靠轉讓項目地塊求生存。 信貸政策穩健的定調,給了房地產整個行業致命的一擊,促使房地產內部加速“去杠桿化”,累計庫存相對過剩益發嚴峻。等到地產商逐漸反應過來,真正想尊重市場價值規律,想降價斷臂求生的時候,才發現驅逐了投機客的房地產市場,真正的有效居住需求只存在于低端保障房市場,根本不在動輒數百萬元計的高端商品房市場。“末日情結”還真像一道魔咒,獨霸支柱地位十數年的房地產行業黯然失色,不得不讓位退出支柱產業的經濟“圣壇”。 中國的房地產業“失寵”,導致了房地產商的集體失落,他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冬奇寒,被籠罩在一股“末日情結”中,過去那種連躺著睡夢中都能輕松賺錢的好日子,開始沉淀為過眼煙云的南柯一夢,只能依稀恍惚咀嚼“甜蜜的回憶”了。 房地產業的噩夢也讓地方政府唇亡齒寒。出于擺脫財政困局的利益攸關,地方政府也可能有意識錯判形勢,直接或間接跨越政策紅線,出手搭救樓市中掙扎的地產商,少不了高明些的以市場方式運作,讓政府投資平臺公司接盤地王項目,保護一城一地房價不至于崩盤;也有干脆出臺變相救市政策的,直接以購房入戶刺激購買力提振樓市,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這種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魯莽舉動,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草率舉措,最終不得人心而短命收場將是必然的。 確實,總理記者招待會上的講話,無疑堅定支持了中國經濟“去房地產化”路徑是契合了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房價回歸價值原點,不僅是自然規律的體現,也是經濟轉型的要求;房產回歸居住功能,不僅是民生訴求的體現,亦是提升經濟品質的追求。轉型增長,文化繁榮,把物質的滿足,提升到精神的富足,是中國經濟邁向未來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