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民生與促發展”系列時評之一:讓民生成為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重民生與促發展”系列時評之二:把“就業優先”列為經濟工作首要目標
“重民生與促發展”系列時評之三:讓住房回歸居住的本質屬性
“重民生與促發展”系列時評之四:控物價應是宏觀調控經常性“功課”
“健全完善新股發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強化投資者回報和權益保護。積極發展債券市場。”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寫入了
“強化投資者回報”的表述。這既表明了政府糾正股市定位的決心,也是“惠民生”和“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執政方針在資本市場的具體體現。
社會公眾如何獲得財產性收入?通常的渠道無非是股市、樓市、銀行理財和儲蓄等幾大類。樓市有投資屬性,但又不是單純的市場,政府有義務保障全體公民居者有其屋,因而在現階段,以抑制投資投機性需求為主的房地產調控政策不會放松。再看理財和儲蓄,由于長期實行負利率,很難跑贏通貨膨脹。由此看來,惟有股市有望成為居民家庭金融資產增值跑贏通脹的主要通道。
另一方面,“財富創造、價值發現、資源配置以及可持續的融資能力”,乃成功資本市場的必備要素,也是市場的價值所在。就投資者而言,讓手中的財富增值,是其參與市場的基本動力。對公司來說,融資和持續的融資,是其上市的基本動因。而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則促進了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換言之,惟有市場各方的共贏,才有市場的繁榮。
但是,由于觀念、政策和體制的扭曲,中國股市一直是一個重融資、輕回報的“單邊市”,這不僅縱容了擬上市公司“包裝”上市,已上市公司成為“鐵公雞”,也倒逼投資者行為短期化。市場功能的弱化,使得寶貴的資源一再錯配。20多年的“牛短熊長”,把財富創造變成了財富蒸發。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負責人不久前坦承,近兩年,中國股市與中國經濟基本面相背離,股指持續下跌,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普遍虧損。如此市場,何以為繼?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最近表示,監管部門將在充分尊重上市公司自主經營決策的前提下,繼續鼓勵、引導上市公司建立持續、清晰、透明的現金分紅政策和決策機制,加大對未按承諾比例分紅、長期不履行分紅義務公司的監管約束,持續推動上市公司完善投資者回報機制。
聯系到監管部門已經和將要推出的一系列“新政”,我們有理由期待,從樹立股東回報文化開始,中國股市將迎來一次比肩股權分置改革的“變身”:把維護投資者利益放在第一位,實現從融資市場向投資市場的轉型,并真正建立起一道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屏障。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股市的健康發展,才能恢復股市財富創造功能,使之成為人民群眾增加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