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加快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這是央行課題組《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的報告做出的判斷。報告據此認為,我國正處于資本賬戶開放戰略機遇期。
近年來我國資本流動程度不斷增強,確已具備了一定的資本賬戶開放條件。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和需求,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特別在資本運行效率有所下降,資本流失現象嚴重的情形下,資本賬戶開放對我國經濟發展來說利大于弊。
但是,同時也應注意到,我國金融體系尚不健全,微觀主體抗沖擊能力有待提高,開放過程中所存在的風險千萬不容忽視。
依據著名的蒙代爾三角即“三元悖論”,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只能在貨幣政策獨立性、匯率穩定性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中選擇兩個。過去,我國通過放棄資本的自由流動實現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目前在我國,貨幣政策仍然在宏觀經濟調控中占據重要地位,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喪失將意味著對于國內宏觀經濟調控能力的降低,將影響宏觀經濟的穩定性。而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資本賬戶放開之后,將逐漸完成人民幣匯率的改革,而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雖然人民幣匯率改革進程已開始,但目前人民幣匯率與市場匯率仍有一定差距,而匯率改革的完成則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在未來的波動性將增大。如果防范措施不完善,一旦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隨之而來的將是出口銳減、出口企業倒閉、人民幣投機現象增加,導致金融動蕩和經濟危機的到來。
資本賬戶的開放,國際資本必會大量、快速流入流出,金融市場不穩定性大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便是資本流動性增加使得資本控制的有效性降低,導致金融風險累積。通常,在一國宏觀經濟不穩定的情況下,國際游資會極為活躍。在經濟衰退時,國際資本將加速流出,從而加快國內經濟的衰退;而在經濟過熱時,國際投機活動的增加易使國內經濟泡沫迅速破滅,乃至陷入危機。目前來看,我國充足的外匯儲備足以抵御資本流動的風險,但對于資本賬戶開放后將長期存在的資本流動問題仍需嚴加防范。
我國目前的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導,因此資本賬戶放開后大量的國際資本將通過銀行體系流入國內。這些流入的資本可以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利于我國商業銀行擴大經營規模、拓展國際業務。但由于多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競爭不充分、大型商業銀行存在一定壟斷,銀行對風險的控制能力尚待提高,加之我國商業銀行在操作國際資本方面缺乏相關經驗。如果缺乏有效的銀行監管,那么無論是國際信貸帶來的銀行不良貸款膨脹,還是由于投資高風險領域而可能增加的不良資產,都將為我國銀行業帶來嚴重的沖擊。此外,隨著資本賬戶的開放,將有大量管理更為成熟、服務更為優質的外資銀行進入國內,與國內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對我國商業銀行形成巨大的競爭壓力,加劇我國銀行體系的不穩定性。
這些年來,國內企業海外并購和投資的熱度越來越高,而全球金融危機下的經濟衰退又為許多企業走出國門提供了良好機遇。總結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案例,成功的不少,失敗的更多。原因在于,許多企業在經營管理、應對風險以及開拓國際業務等方面缺乏經驗、能力不足,還有盲目追求做大而去海外擴展的沖動。資本賬戶開放之后,會否加劇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沖動,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綜上所述,考慮到資本賬戶開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風險,應注意開放速度和程度與我國發展和改革的程度相適應,遵循“先流入后流出、先長期后短期、先直接后間接、先機構后個人”的原則,做好充足的前期準備并采取適當的風險防范措施,在開放過程中不斷動態調整資本的流動規模,根據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適時調整對資本出入規模的限制。完善國內的金融監管和宏觀調控,并保持充足的外匯儲備,以增強市場的信心并抑制短期投機。
實現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還需加快我國金融自由化改革和利率市場化進程,完善我國金融市場和要素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并適時推出一批金融衍生產品以轉移匯率風險。尤其還需穩步推進匯率制度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完善外匯市場,改變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單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