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2年,我國銀行體系過往幾年一直上演的年初信貸大潮突然消失。在1月份新增信貸大幅低于預期的情況下,2月份迄今從各種渠道顯示的當月信貸增長情況仍然并不樂觀,整個信貸市場看上去迷霧重重。 這一現象頗令人費解。因為從全年信貸的總規模來看,中國央行在2011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預計2012年廣義貨幣(M2)增速約為14%。而按照目前國內M2生成渠道和比例進行反推,14%的M2增速對應著8萬億左右的新增信貸規模。這個規模再進一步對應到一季度,當前如此低迷的信貸投放勢頭就很難給出合理的解釋。 究竟是因為經濟下行導致信貸需求出現問題,還是因為央行仍然維持偏緊貨幣供應限制了銀行放貸能力?業內對此看法不僅并不統一,而且分歧較大。 其中一種觀點就認為信貸供給端出現問題,并直指當前基調仍然從緊的貨幣和信貸政策。一方面,1月份M2增速僅為12.4%,不僅未能達到央行預計的14%增幅,環比也略有下降;另一方面,當前銀行信貸投放所面臨的監管指標限制仍然沒有放松,存款增長乏力、資本監管面臨的不確定性以及監管層對表外信貸越來越嚴格的限制,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銀行的貸款投放能力。 另有觀點則認為當前信貸需求端出現問題,其理由有三大方面——政府項目蟄伏不動、民間投資處于觀望以及相當部分信貸領域目前仍處于限制狀態。 政府項目未能如期跟進,可從今年1月份信貸投放的結構看出端倪。1月份非金融企業和其他部門中長期貸款同比增加2350億元,環比去年11月、12月有所增加,但較2011年1月份的4834億元和2010年1月份的7521億元,則顯得極為保守。 而部分信貸項目處于限制狀態,亦不難理解。當前房地產開發、“兩高一剩”等傳統吸納銀行中長期貸款的信貸需求,仍然位列有關部門的準入黑名單之中。 但是,民間投資是否處于觀望狀態則存在很大爭議。從邏輯上來看,由于出口和政府投資沒有明顯反彈,以往依附于這兩大領域的民間投資不景氣并不意外。不過,其中也并非沒有漏洞可言。 首先,從傳統的非金融企業短期貸款增長來看,今年1月份這部分增量為3270億元,盡管略低于2010年1月份的3328億元,但要顯著高于2011年同期的2675億元。而環比去年11月、12月,今年1月的企業短期貸款也維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速,因此假如民間投資大規模處于觀望狀況,那該如何解釋這部分信貸增速仍然穩定? 其次,據市場近期反饋以及筆者從多家銀行了解的情況來看,中小企業信貸需求格局呈現比較明顯的不均衡現象——市場占比較大的部分大型銀行完全不存在需求減弱狀況,但不少股份制銀行直言需求存在比較大的問題。這種格局是否能夠定義為普遍性的需求減弱,似乎仍然難以完全站得住腳。 最讓業界感到困惑的是,反映民間資金松緊程度的票據直貼利率在2月份持續呈現比較大的降幅。從往年經驗來看,票據直貼利率大幅下降意味著銀行信貸供給大幅增加,同時對應著企業部門的投資意愿和資金需求非常大。但是今年的這一狀況,卻伴隨著市場對于信貸有效需求不足的質疑。假如需求真的出現問題,那無疑意味著2月份信貸市場狀況將是恐怖的“價量齊跌”——銀行手中好不容易有了額度,但突然發現沒人要貸款了,不得已只有降價以刺激需求。 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嗎?目前來看,這并沒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