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晨報》報道,“3·15”前夕,廣東幾家媒體的記者聯合深入東莞、中山、廣州等城市,對廣東省消毒餐具行業進行調查時發現,消毒餐具“地下黑工廠”大量存在,僅廣州就有五六十家。這些地下工廠餐具消毒過程如同“投毒”,池水布滿垃圾,洗滌機器遍布食物殘渣,老鼠蟑螂爬進碗筷箱,還有的工廠竟然用洗衣粉洗餐具。 在筆者看來,消毒如同投毒的亂象,不止廣東省獨有。餐具消毒行業規范和標準應該早日出臺。 沒有規范和標準,餐具消毒行業的準入門檻低而模糊,一些小作坊或黑作坊趁機紛至沓來,導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光是統計總數就很難,更不要說監管。餐具消毒行業的散兵游勇,不僅敗壞行業聲譽,而且憑借其低成本的惡性競爭,嚴重沖擊擠壓了“正規軍”的生存空間,甚至將其“逼”得敗下陣來。 沒有規范和標準,三個“大蓋帽”都管不了餐具消毒行業。據報道,餐具消毒業目前有三個部門負責:工商管營業執照,衛生管監督檢查,食品藥品管餐飲單位對餐具的使用。可是,餐具消毒行業沒有納入前置審批,工商部門只能依據相關規定辦理工商注冊登記頒發營業執照,衛生不屬于其管理范圍;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則負責餐飲單位的消毒餐具檢查,對于消毒企業沒有監管權;衛生部門則無法監管未取得執照的消毒餐具企業,而那些小作坊或黑作坊,恰恰多是此類企業。 既然從媒體聯合調查,到業內人士公開承認,餐具消毒都堪稱下毒了,監管部門恐怕更該負起責任來,為餐具消毒行業“消毒”。正如業內人士所言,餐飲具消毒行業的亂象,緣于該行業目前仍處于沒有專門的國家強制標準和地方標準以及監管缺失的尷尬中。因此,盡快出臺餐具消毒行業規范和標準,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是監管部門的首要任務。 有人或許要說,我們不是有《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衛生監督規范(試行)》和《食(飲)具消毒衛生標準》嗎?不錯,但前者針對衛生監督而言,后者針對賓館、飯店、餐廳、食堂等飲食企業的食(飲)具以及個體攤點的食(飲)具,都非針對餐具消毒行業和企業,餐具消毒行業的干凈與否無標準,這塊“短板”應盡快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