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求學猶如爬山,爬到半山腰若給養耗盡,尋求他人支援時,倘無人理會,往往只好半途而廢。
承載上海轉型發展重任的中小高科技企業,這些年里每年總有一部分企業遭遇類似的前功盡棄。
一個創意變成設計,再變成產品,最終走向市場而贏利,通常都是一步一個臺階的漫長攀登。這類創新型企業的固定資產,通常只有幾張桌椅和幾臺電腦,它們成長的每個階段,幾乎都無力依賴銀行信貸,補充最緊缺的資金。
且不說民營銀行,對已經脫胎為國有控股性質,或上市后成為公眾公司的商業銀行來講,它們即使相信上述創新型企業正在研發甚至已經試產的產品的可靠性,這些企業若沒有可變現的資產作抵押也很難從銀行渠道間接融資。此乃天下商業銀行的行規之一,政策性銀行另當別論。
重要的不是抱怨銀行勢利,而在于為嗷嗷待哺的中小高科技企業“量身搭建”最適合它們的融資交易平臺。依據歐美曾經的做法,借鑒中關村“新三板”交易平臺經驗,落戶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于2月15日鳴鑼開市,首批共有19家企業掛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及市長韓正雙雙出席交易中心開市儀式。這樣的規格,足以令人從經濟民生層面掂量出該中心對上海創新發展的特殊意義和價值。與此同時,因新添一項必需的交易品種,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再向目標邁出扎實的一步。
股權托管交易不同于傳統的股票買賣,它被定義為股權轉讓的場外交易,即所謂的OTC(在證券交易所以外的市場進行的股權交易)。簡單說是這樣:某高科技企業正在研發或試產的產品,市場前景可期可奇缺資金,又無資產可作抵押,若有OTC平臺,該企業就可拿出一定股權,在經必要的會計等審核程序后,委托OTC平臺掛牌轉讓股權,這樣即可“融取”企業急需的發展資金。
如此融資方式,猶如中小高科技企業提前出售未來。一旦該平臺成熟運行,其作用可視同一臺促推上海轉型發展的“創新加速器”,而它自身可說是上海的又一項金融創新。
無“自由進出”的市場不稱為“市”。股權托管交易不但向機構投資者開放,亦向自然人開放,只是炒股權不同于炒股票,自然人入市交易門檻另有要求。投資者買入某企業股權后,既可短期套利亦可長期持有,等該企業上市后再兌現豐厚的投資回報。
經多次放寬市場準入,上海私募基金已達數百只,公募基金里,僅中央特批的上海金融產業發展基金,盤子就有200億元人民幣。可上海的私募或者公募基金只空有盤子而受困于找不到基本面讓人較放心的股權投資項目。在國外,創業者與投資者雙方早已進入“自由婚配”階段;在國內,受誠信缺失的現狀制約,雙方“自由戀愛”成功率極低。而企業股權經政府托管審核再行交易,不論于私募基金還是公募基金而言,均讓它們無疑多了一份放心。
由此可見,股權托管交易如同撬動上海乃至國內巨量民資參與上海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根不可多得的撬杠,以及資本配對高新產業項目的“紅娘”。
開市大吉讓人皆大歡喜,交易首日19家企業掛牌,其中最搶眼的保羅生物,每股掛牌價1.14元,成交轉讓價7元,漲幅當日超5倍。話到此,也許有人會說,這一“準高科板”性質的股權托管交易與普通百姓沒什么關系,假如它運營良好,無非為上海孵化出一批“高新小巨人”而已。
但疑問在此、價值也在此,未來幾年,譬如“十二五”時期,上海高科技產業若能借此創新而獲得實質性大發展,就意味著本市稅收大增,公共財政就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大程度上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