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政府提出要推動股市健康發展后,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再次成為熱議的話題。 國內普遍認為過去幾年擴容太快,對市場造成了很大壓力。不能否認,自2005年以來中國股市擴充很快,但還不至于到了經濟規模不能承受的地步。滬深股市在2011年底的總市值約21.8萬億元,與中國2010年前三季度的GDP之比約為45%(2011年的GDP還未公布)。相對其他國家,中國這一比例不算高,同期美國和日本分別為104%和55%,印度61%,巴西58%。 那中國企業是不是在市場中套了很多錢?從數據看并非如此。2011年滬深兩地股市的融資總額7969億元,只及同期人民幣新增貸款的十分之一。中國企業的融資仍主要依賴貸款,資本市場扮演的角色還十分有限。 比較融資金額和經濟規模,2007年-2011年這五年,中國企業在股市上的平均融資金額,分別約占總市值的2.9%、GDP的1.9%,略高于美國市場(兩個比例都是1.5%),但低于同為新興市場的印度(3.8%和3.1%)和巴西(4.0%和2.7%)。 看以上的數據,似乎中國的融資制度仍算合理。但值得注意的是,滬深股市在2011年的融資額較2010年下跌了18%,同期中國香港、美國、日本和巴西的融資額則分別下跌了43%、44%、74%和65%。這表明,主要市場會因市場環境變化在融資安排上做出相應調整,但中國則不然——在市場低迷時卻并不相應減少融資規模,這便對市場造成了很大沖擊。 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但肯定與中國股市融資的審批制有關——哪些公司能獲批上市資格,通常由政府部門決定。一定程度上,審批背后也滲透了政府意志,推動了國企改革和體現產業政策。在一段時期內,曾出現過所有大型石油企業和銀行集中上市。企業獲批后盡快上市,而不是考慮找個好的時機能賣出更高價格。 若投資者不追捧,新股發不出去,市場的融資量是否會自然減小,一、二級市場是否會重新取得平衡?但眼下情形并非如此。一方面,二級市場股價低迷,投資者不愿入市;另一方面,新股總能發行,融資總額沒有明顯下跌。 以行政手段調控新股上市還有另一問題,即應容許多少新股上市是很難掌握的。 在中國股市發展到如今較以往理性的情況下,政府應認真考慮把上市審批制改成備案制。只要企業財務數據沒有弄虛作假,企業以什么價格上市應該由市場來決定。當然,為了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政府需要嚴格監管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操守。 (摘自2月10日財新網,標題有改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