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該缺糧食,這是筆者一貫的觀點。18億畝耕地,人均一畝多地糧食怎會不夠吃?今天糧食所以短缺,一是耕地撂荒嚴重;二是農民廣種薄收。而這一切,歸根到底又是糧價低。想想吧,一畝地種糧的收入,不計人工,除成本僅500元左右。背朝日頭面向土,十畝地收入才換一部手機,農民怎可能精耕細作呢?
從經濟學看,中國的糧食安全,背后其實就是個糧價問題。只要糧價夠高,農民靠種糧能致富,中國糧食絕無短缺之憂。可粗略算,若糧食畝產能達700斤,有6.3億噸糧食中國人自給綽綽有余。要是再不夠,糧價漲到五元一斤,不要說外國糧食會如潮水般涌來,農民的房前屋后都會種糧。所以政府要保糧食安全,別無他法,關鍵是要維持高糧價。糧食多了補貼休耕,讓糧食緊供應;而糧食少時則放開價格。
放開糧價不僅農民可增收;國家有糧食安全;而購糧補貼也讓城里低收入者利益無損。一舉三得,是多贏,何樂而不為?這些年,由于種地收益低,農村青壯勞力紛紛進城務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長此以往,中國農業會不會后繼無人?這并非杞人憂天。去農村看看吧,今天的年輕人還有多少在家務農?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專家出主意說,解決此問題有三法:一是要從娃娃抓起,在中小學植入農業內容,引導學生對農業的興趣;二是要對青年農民進行職業培訓,培育更多的種田能手;三是要用優惠措施吸引部分進城人員返鄉。這三條不能說不對,但隔靴搔癢,治標而已。我們這代人,中小學差不多都應該學過農吧,可長大后誰不想跳“龍門”?而當下的年輕人不務農,也并非缺乏職業培訓那樣簡單,若種地的收入低,即使有培訓又怎樣?農學院不是也有很多畢業生改行么?
至于吸引進城人員返鄉,思路大體對。但筆者認為,返鄉民工未必能成為未來農業的主力,他們的年齡會越來越大,而且也不懂現代農業。將來農業的主力,恐怕只能是城里那些有資本、懂技術、會管理的人,F在需要我們研究的,是怎樣才能把這些人吸引到農村去。不知別人怎么想,有一點筆者肯定,若無利益驅動,單靠政府號召將于事無補。不僅城里人不會去,就是農民工也不會回去。
別誤會,筆者這樣講并不是要國家拿錢去補貼投資農業。其實,投資農業的收益并不必然低于投資工業。所謂現代農業,簡單地說,一是現代農業科技,二是現代生產方式。顯然,農業要現代化,起碼的一點就是土地要規模經營。
這不是什么深奧的理論,事實上,規模經營早已是人們的共識。而接下來的問題是,土地如何集中?前些年,土地集中難度大,那時政府總擔心農民失地。想來也對,土地乃農民立命之本,沒有地靠什么生存?不過今非昔比,今天真正的“農民”(以種地為職業)已不多,十年后會更少,日后耕地撂荒會比現在更嚴重。所以推動土地集中刻不容緩。政府眼下所要做的,就是賦予農民耕地產權。這樣一來不僅有利土地集中,農民也可用“地”入股取得收益。兩全其美,豈非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