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2年1月13日標普對西班牙、法國等9個歐洲國家的信用評級進行下調之后,歐洲經濟體近日再遭降級風暴,惠譽于2012年1月27日宣布下調意大利等5個歐元區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并警告歐元區持續的債務危機將進一步危害這些國家的融資能力。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至少從短期市場影響看,國際資本市場對2012年1月份的兩次評級下調反應較為溫和。
歐洲主權國家債務危機的根源由來已久,究其原因,其與美國公共部門沉重的債務負擔來由基本相似:第一,高福利下的福利支出與其財政收入(經濟增速)并不匹配,出現結構性赤字,造成其債務負擔在危機前持續累積。第二,金融危機時,大規模的財政刺激使得原本高企的財政赤字與國債負擔雪上加霜。兩因素疊加,引發債務危機。
統一的貨幣、分化的財政以及固定的匯率制度,使歐洲債務危機部分國家在經濟調整中存在更多難題。
首先,在一個國家公共部門遇到沉重的債務負擔時,通常一個國家可以選擇進行匯率貶值來稀釋債務,并借助本幣貶值刺激出口,促進經濟增長而增加稅收,緩解財政危機。但歐元區的難題在于,不同的財政困局,被統一的一刀切的貨幣政策所綁架,同樣的難題在美國可以被定量寬松所化解,而在歐洲,在財政狀況難以短期改變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需要多方根據自身利益進行博弈并花費大量時間來確定,就成為歐洲債務危機遲遲不能夠被根治的原因。除此之外,設立歐元區時的財政制度在此前并未能成為有效約束各國財政狀況的工具,例如,2003年年底德法意葡四國出現超標赤字而未受到任何懲罰。
其次,歐元區作為一個經濟聯合體,內部的經濟分化必然帶來歐元的不穩定,但歐元卻只能對外表示出一種匯率,而這樣的匯率卻主要由歐元區內兩大強國德、法的經濟基本面情況所支撐,卻并沒有反映其他經濟增速更弱一些國家的情形。因此德法兩國的財政與經濟將承擔起對于整個歐元區的救助難題。目前確定的歐洲央行和貨幣基金組織合計7500億的整體救助計劃可以滿足希臘、愛爾蘭,以及葡萄牙、比利時等國的融資需求。但是,作為歐元區第三和第四大經濟體的意大利、西班牙兩國債務負擔十分沉重。意大利政府債務占GDP比重超過100%,其中外部融資規模超過1萬億歐元,未來幾年僅利息負擔占GDP比重就超過4%。西班牙政府債務占
GDP比重仍低,為43.4%,但由于經濟疲弱,這一比率未來幾年將大幅增長,預計2011--2013年為彌補其預算赤字和債務到期所需要的融資需求達到3500億歐元。
歐洲債務危機還將持續存在,當更大的經濟體問題惡化需進行救援時,實際需要考驗的是歐元區內德、法等經濟運行更穩健的國家承擔成本的意愿。
最后,歐元區的問題之一是它并沒有給成員國提供一個平穩、有序的退出機制,而退出機制的缺乏恰恰是引發投資者對于歐洲可能在混亂中結束危機猜測的最大原因。成員國如果決定退出,那么無論對于退出國還是留存國的潛在成本都將非常高昂。因此,歐元體系暫時還沒有解體的危險。但正是由于缺乏這一必要的退出機制,使得歐洲在面臨這一此前并未被充分考慮的危機時顯得措手不及。一旦歐元區最后被迫采取解散的形式來終結危機,則無序違約、匯率市場的紊亂,以及各種對違約的法律界定的混亂將對歐洲經濟形成更為負面的沖擊。
目前來看,歐元區各國協調危機解決方案不力,經濟增長前景黯淡是下調評級的主因。2011年12月歐洲峰會的結果令人失望,盡管歐元區國家均意識到財政統一對于解決債務危機的重要性,但缺乏具有立即可操作的措施,無法有效緩解債務危機,由此標普對歐元區管理機構和各國政府能否有效應對債務危機感到擔心,認為各國協調不力增加了歐債危機的系統性風險;其次由于競爭力相對落后,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的未來經濟增長前景也不樂觀;另外,如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嚴峻的當期財政赤字問題依舊存在。基于上述因素考量,標普認為法國等國的政府債務、財政情況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在增加,因此下調諸國主權債信用評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