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兩國本周先后正式對歐盟航空“碳稅”說“不”之后,這個由歐盟27國共同簽署生效、卻被歐盟之外35個經濟體齊聲拒絕的稅項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目前來看,重回談判桌是這一爭端唯一的現實可能。 “無利不起早”,歐盟推行碳排放交易體系背后,是其搶占“綠色經濟”時代發展主動權和制高點的企圖。 目前,全球經濟體面臨著歐盟過早將“碳稅”契約化的局面——在沒有獲得本地區之外經濟體廣泛支持的情況下拋出提議,歐盟的這一舉動只能讓提議者和反對者雙方尷尬。這也是為什么,歐盟在被中美拒絕后,只能公開表示可以建議“有條件暫!睂嵤┡欧沤灰左w系的部分內容,但前提是全球航企必須制定短期碳減排目標。 盡管如此,“碳稅”問題的尷尬局面也無法得到根本改變。眾所周知,全球經濟目前仍整體低迷,在此背景下,歐盟關于“碳稅”的表態無異于令非歐盟經濟體面臨一道無法作答的選擇題。 如果接受“碳稅”,且不說將未來經濟發展主動權拱手相讓,該稅項所形成的成本壓力和連帶效應都可能成為致命威脅。以中國為例,如果加入歐盟碳排放體系,33家中國航企今年將增加8億元的成本。 國際航協(IATA)環境部門總監保羅·施蒂爾指出,征收航空“碳稅”將減少經濟貿易和競爭力,直接影響和威脅航空業直接相關或依賴于航空業生存的產業(如旅游業)和工作機會。對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市場剛有起色的部分經濟體,如美國而言,這無異于“釜底抽薪”。這還可能會招致全球范圍內針對歐盟貿易領域的回擊。 如果以短期減排目標為代價換得“碳稅”推遲征收,各大經濟體就不得不把一部分資金和精力被動地使用在減排目標上,這意味著其刺激經濟的潛在舉措將遭遇“掣肘”。 因此,歐盟與全球其他經濟體仍需在“碳稅”問題上進行深度協調,才能在“去粗取精”后以相對成熟的姿態和更加合理的時點重新“露面”,并為全球經濟發揮真正積極的作用。航空“碳稅”爭端目前正面臨著尷尬的局面,但為避免未來更多尷尬甚至風險的出現,各方盡快重回談判桌將是最明智、最現實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