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許多人預計的那樣,中國政府與歐盟圍繞國際航空碳排放費(即所謂航空“碳稅”)展開了正面交鋒。國家民航局明令,未經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禁止中國境內各運輸航空公司參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禁止各運輸航空公司以此為由提高運價或增加收費項目。在這場爭端中,強推航空碳稅的歐盟暴露出的不僅僅是虛偽,而且是不智,因為這一決定不僅無助于遏制歐洲政治經濟地位相對下滑的頹勢,而且很有可能因擾亂正常國際經貿和航空運輸秩序而引發大范圍貿易爭端,并加劇高新產業從歐盟外遷。
航空碳稅爭端升級始于去年12月21日歐洲法院的一紙裁定,這份裁定認為歐盟此舉并未違反相關國際法,從而駁回了美國航空運輸協會就此向歐洲法院提出的上訴,歐盟由此從2012年1月1日起正式開征航空碳稅,在國際社會招致了廣泛的抨擊。
眾多國家對歐盟此舉大加撻伐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征收航空碳稅必然要明顯加重各航空公司和乘客的負擔。按前國際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的價格計算,在歐盟境內飛行的航空公司2012年若按原排放量,將需額外支付3.8億歐元。此項稅收一旦開征,倘若全部轉嫁給乘客,那么北京至布魯塞爾航班乘客每人將為此多花200-300元人民幣。按目前我國每周往返歐盟航班247班左右計算(國航、南航、東航、海航分別為121班、70班、36班、20班),預計我國民航業2012年將為此支付約8億元人民幣,2020年則將超過30億元人民幣,9年累計支出約176億元人民幣。我國飛往歐洲的航班每增加一班,一年就將增加1500萬元人民幣的額外成本。
征收航空碳稅更是不公平的。從遠離歐洲的外國飛往歐盟,需要途經眾多國家,即使要為此征收航空碳稅,這筆稅收也應該在途經的所有國家之間合理分配,歐盟此舉卻把所有碳稅納入自己一家之私囊,這種單方面強加于人的轉移支付,本質上實與劫掠無異。考慮到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人均收入遠遠低于歐盟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流向歐盟,損不足以補有余,其不公正就更為顯著了。
假如不考慮歐盟航空碳稅違反國際法的問題,征收航空碳稅之舉立論的基礎貌似“高尚”:歐盟2003年決定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煉油廠、電廠、鋼鐵廠等碳排放大戶被逐一設立碳排放額度,排放超額者須向歐盟繳納碳排放稅。2008年11月,歐盟立法決定將國際航空領域納入碳排放交易系統,并從2012年1月1日起實施。據歐盟方面聲稱,此舉是為了減少碳排放,對抗全球氣候變暖。然而,果真如此嗎?只要縱覽歐盟相關政策法規與社會運動全局,就不難發現歐盟在減排乃至整個環保問題上的虛偽,以及這個社會協調全局能力的衰退。
要減少整個交通運輸體系的碳排放,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徑,不是分別對各類交通運輸方式設置繁冗的管制措施,而是優化整個交通運輸體系的布局,大力發展運輸能力強、排放低的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方式,進而從根本上提高整個交通體系的能源效率。從全社會而言,應該加速發展無碳排放的水電和新一代核能技術,減少燃燒化石能源的火電站,并奉行節儉生活方式,減少能源需求。如果歐盟做到了這一些,即使該組織開征各類碳關稅有違反國際法之嫌,卻至少顯得言行一致。
然而,世人并沒有看到歐洲人切實加大力度發展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方式,而是力圖繼續不付代價、少付代價享受私家車和航空出行方式的便利;看到的不是歐洲人身體力行地奉行節儉生活方式,而是即使冒著國家破產的風險也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到的是歐洲人在“環保”的名義下反核電、反壩、反對在本社區/地區附近建設火電廠……再考慮到歐盟對空中客車公司生產和出口的大力扶植,上述做法不能不令人倍感其虛偽。既不愿意減少最終能源消費,又要反對幾乎一切目前可用的能源形式,這樣的要求根本就無法同時滿足,除了滿足某些歐盟人士、壓力團體出風頭的欲望和社會虛妄的“正義感”之外,不具備任何現實性。歐盟政治決策機制無法擺平、協調上述相互沖突的要求,而是被內部壓力團體脫離現實的主張綁架,把壓力轉嫁到歐盟之外,訴諸不公正的稅收手段和各類貿易壁壘,這不能不讓人深感這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政治協調能力。
不錯,依靠先輩遺留下來的豐厚家底,依靠在現行國際經濟政治體系中的優越地位,歐盟還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強行實施其不公正、甚至有侵犯他國主權和劫掠別國之嫌的航空碳稅等形形色色的經貿壁壘,問題是這些不公正的做法難道就不會最終傷及歐盟自身的副作用嗎?我們已經看到,航空碳稅正在引發大面積的國際經貿爭端,國際航空市場秩序可能會因此而陷入混亂。須知明確反對歐盟此舉的并不是一些只能對歐盟不公平做法逆來順受的蕞爾小國,而是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印度在內的20多個國家,而僅僅中美俄印四大國就占了全世界一半人口和一大半的經濟實力。即使不考慮這些,即使不考慮歐盟此舉可能會抑制流向歐洲的客流,過多的管制必然會加大歐盟已經過高的商業成本和行政成本,刺激企業為躲避繁冗的管制條例和花樣翻新的稅費而逃離歐洲。而隨著歐洲在國際經濟政治格局中所占份額下降,它將日益無力強行對外轉嫁壓力。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號《世界經濟展望》提供的數據,在去年全球實際GDP中所占份額,整個歐元區不過14.6%,而中國一國已占13.6%,幾乎與整個歐元區相當。而根據這些年來的增長勢頭,歐洲在世界經濟中份額下滑的頹勢還難以扭轉。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號《世界經濟展望》,2008-2009年,世界實際GDP增長率分別為2.9%、-0.5%,歐元區為0.4%、-4.1%,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率為6.1%、2.7%;2010-2011年預期實際GDP增長率,世界為5.0%、4.4%,歐元區為1.7%和1.6%,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為7.3%、6.5%。正因為多年來存在歐洲經濟份額下滑的趨勢,所以,在近年的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份額和投票權改革中,美國靠犧牲歐洲的份額和投票權來滿足新興市場的要求,自己僅僅減少了一點象征性的份額。如果歐洲企業和政府將生存希望寄托于靠“歐洲堡壘”來隔離外部競爭,那么歐洲只會衰落得更快、更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