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投資是過去兩年多來A股市場最主流的投資方法。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滬深300指數下跌了27.55%,而中證500指數僅下跌6.76%,中小盤成長股的表現顯著超越市場。即便在2011年中小盤成長股大幅下跌之后,主流投資者依然堅信,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傳統行業都將面臨巨大的沖擊,未來的主要投資方向是在內需消費型行業以及新興產業中精選成長股。一種共識之后往往潛藏著風險,成長股投資未來可能會面臨哪些方面的挑戰呢? 成長股投資可能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可能是長期而艱難的,在此期間可選的成長股標的減少。一般來說,新技術的普及應用或者新市場的出現是成長股大量產生的重要先決條件。例如美國在上個世紀末的IT革命以及中國2001年加入WTO,都對各自的經濟體的各行各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積極影響,成長股由此大量涌現。而在當前時點,盡管政府通過各類政策措施大力促進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但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以及各種各樣的制度障礙,在可預見的兩、三年內這些新興產業很難對經濟整體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因此,新的成長股可能會局限于少數發展比較成功的新興產業,這相比于中國加入WTO之后各行業普遍高速發展無疑有巨大的差距。經濟結構轉型對成長股投資帶來的另一個風險是,轉型期經濟整體增速會下滑一個臺階,短期甚至可能會向下超調,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經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原來備受推崇的成長型公司可能會遭受業績和估值同時向下的雙重壓力。 成長股投資可能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估值體系的變化。對于成長股,最常用的估值方法是PEG.。一般的觀點是,PEG大于1意味著股價高估,PEG小于1則意味著股價低估。PEG.估值方法的關鍵點是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和可持續性,而在投資實踐中對未來長期業績的判斷往往具有非常大的主觀性和波動性。尤其是創業板推出之后,上市公司的高管往往會在IPO路演中會向投資者傳達非常樂觀的短期業績預期,大量的投資者僅僅根據這一點就愿意給予上市公司非常高的估值水平。這種估值行為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風險。第一,上市公司高管往往對于自己的企業前景偏樂觀,甚至存在不誠信的行為。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2009年、2010年、2011上半年,全部創業板公司的業績增速分別是45.37%、38.02%、22.68%,整體業績增速下滑明顯,甚至不乏剛上市業績即大幅變臉的公司,這也是2011年中小盤成長股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第二,即使上市公司能夠在一、兩年內兌現其預期的業績高增長,投資者是否會長期為其支付高市盈率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最近兩年來,許多投資者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點,只有長期持續高增長的公司才配得上高估值。而對業績高增長可持續性的判斷,需要涉及對盈利模式、公司戰略的深入探討以及對企業發展階段的判斷。經過了2011年的大幅下跌之后,許多投資者應該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在經濟減速以及股票供給持續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對于成長股的估值方法甚至有可能往相反的方向過度發展,投資者甚至可能不愿意給真正的優質成長股以高估值。 上面講了這么多成長股投資的風險,但是成長股投資理念中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積極尋找新技術、新市場帶來的投資機會,并在其中發掘出優秀的公司。我們相信,盡管中國經濟增速可能會下滑一個臺階,但仍將保持較高的絕對速度,未來必然還會有大量的優秀公司誕生。正如巴菲特所言:“只有潮水退去之后,我們才知道誰在裸泳。”未來幾年的經濟環境是檢驗公司質地的好時機,只有經過經濟波折考驗的公司才能成長為偉大的公司。也希望投資者朋友能夠利用退潮期發掘出真正的牛股。
|